為藝術瘋狂?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26日

【明報專訊】瘋狂的藝術三月又過去了。

還記得,在今年的Art Basel開幕前,本地資深藝評家梁寶山博士在其新出版的著作《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中如何花盡洪荒之力四處奔波搞book launch開art talk,苦口婆心地警告大家在急不及待對Art Basel投懷送抱之前,可否停一停,諗一諗,來一個絕地反身詰問:究竟「Art Basel愛我嗎?」

她在書中寫道:「然而脆弱的公營環境,遇上資本無遠弗屆,結果卻是令土生土長的人、事、物無地自容」。但觀乎大眾對於Art Basel這類國際大型藝術展會的喜愛(今年入場人數便高達八萬!),梁博士對於Art Basel在本地藝壇日益壯大的憂慮是否有點「杞人憂天」?

在藝術大爆炸中保持清醒              

都怪香港人太忙了。難得平日日做夜做終於搵到一日放假不去拍拖睇戲打機而「選擇」去學做一個真•中產,附庸風雅地睇藝術展覽,還要求他們煞有介事地以獨立思考深入研究藝博會的全球資本力量如何影響着本地藝壇發展,傻的嗎?

但如果一件事是真正值得做,無論表面上或短期內看似是多麼的徒勞無功,都應該做——就像剛剛來港宣傳新戲的《印度良心》阿米爾汗(Aamir Khan)在某專訪所說的:「Ultimately at the very bottom of it, you have to do what you have to do. And you have to do what you feel strongly about.」。無論你認不認同梁博士在書中的論點(例如你大可以在睇完本書後堅持己見並且在展會現場忍不住高聲呼喊:「我愛Art Basel!」),但她能在眾人皆醉的藝術大爆炸牛市派對中保持那份清醒,這在「畀面」文化愈見氾濫充斥,講真話事實的風骨愈見稀罕的當下香港藝壇中,是真心的難能可貴。

書本的養分是欣賞藝術的根本

正如我在美術史的課堂中,就時常跟學生說:書本的養分是欣賞世間所有藝術的根本。沒有書本的養分,歷史文化的底蘊便無從累積,欣賞藝術的眼光也因此永遠只能停留在視覺或口腔期的層次,如「好靚呀!」「好得意呀!」「藝術嘅嘢我識條X咩!」等,無從深入至哲理思維……而當自身的文化傳統的傳承無以為繼的時候,就算給你再多的國際級展覽、再高的拍賣成交新紀錄,再奢華的五星級藝術派對,結果都只會是一種近乎illusion的distraction,令我們在這場國際藝術文化軟實力的比試中,不只永遠被比下去,還要在收藏或鑑賞的品味上一直被人牽着鼻子而不自知,相反甚至樂此不疲地照單全收,還真挺可悲的。

「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裏,我仍是一塊拒絕溶化的冰。」這首出自剛去世的余光中先生的詩句,是身在藝術圈的我經常警惕自己的一句話。至於如何做到那一粒冰?梁博士在著作中提出了「藝術勞動」這個概念(相對於國際藝術界現時最為流行和賣錢、以概念先行但技藝欠奉的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可行的出路。篇幅所限,下回再跟大家詳談。

■Profile

伍常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

文、圖:伍常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