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吹法國波普風 擴闊時尚藝術光譜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03日

【明報專訊】每年五月,香港人已經習慣性地準備迎接一連串的「法國五月」活動。今年其中一個重頭戲是《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覽,展出尼斯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博物館(MAMAC)藏品,當中紀錄了戰後法國最後幾個關鍵藝術運動,以及尼斯這個城市在1960至70年代在藝術史上的重大意義。從展覽中可窺探到藝術與生活的息息相關,以及當時藝術對時裝設計師的啟蒙。

以罐頭洗衣粉盒作素材

這次展覽展出超過100件來自MAMAC的展品,包括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阿曼(Arman)、凱撒(César)、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等的作品,包括其畫作、照片、雕塑和擺設等,呈現了尼斯藝術家在新寫實主義(New Realism)、激浪派(Fluxus)、偶發藝術(Happenings)、波普藝術(Pop Art)等一連串藝術運動的發展和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瀰漫着一股挑戰傳統和超越固有框架的氣氛,推倒一切的精英制度,擴闊了藝術的光譜,罐頭、即食食物、汽車、衣服等生活用品變身成為色彩繽紛的「海報」,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將來的期盼,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Andy Warhol的罐頭湯畫作。不過原來在他之前,法國的尼斯派已經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波普藝術,以樂器、盒裝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和消費品作素材,走得比美國更激進、更大膽,尼斯派是藝術運動的開拓者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穿在身上的名畫

儘管展覽中的年代早已「逝去」,但MAMAC總監Hélène Guenin認為,當時的創作精神和對創新的渴求是可以流傳和跨地域分享的。經歷了幾十年的洗禮,Hélène 認為今天的波普藝術更着重媒體與群眾的即時溝通,能傳遞得更闊更廣,繼續運用為人熟悉的物件來捉緊眼球,挑戰我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

波普藝術挑戰人們的生活模式和習慣,法國五月總監Julien-Loïc Garin賈奕楠指這是一場社會文化運動,是打破一切刻板規條的運動,徹底地顛覆了藝術、建築、設計以及時裝的世界,不少時裝設計師都受到這股思潮影響。賈奕楠印象最深刻是Yves Saint Laurent在1965年時把一幅藝術畫作印到女裝裙上,又把Andy Warhol的作品加入自己的創作系列中,重新定義了高級時裝,把高級時裝帶離一成不變的世界,注入更多可能性。賈奕楠也細數Jean-Clarles de Castelbajac、Pierre Cardin和John Galliano等設計師的名字,指他們也加入戰團。「波普藝術是一種精神,猶如從街頭到天橋般打破規範。這是一個沒有界限的全民運動,不分階層,不分流派。」賈奕楠提到,Louis Vuitton與Jeff Koons及村上隆的合作企劃既是「POP」也是藝術,絕無地域限制,最重要是大家要好好享受。

雖然不少評論認為波普藝術與時裝是不可分割的,但賈奕楠認為兩者的本質有點不一樣,特別是現今速食時裝提倡的消費主義和短暫性,與波普藝術強調的長久性和政治議題之間的差異。Hélène則認為藝術普及讓大眾更容易入門,可以接觸到更多群體,但並不是所有pop的東西都是藝術,因為有些品牌會「easily ride on the style」。其實藝術本質,大概可以很純粹,也可以很複雜,可以很個人,也可以是一整個時代的反映,那不如套用賈奕楠的一句說話——to be enjoyed,好好享受其中。

■《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覽現正在香港大會堂展出,展期至5月27日。

查詢:frenchmay.com

文:伍嘉瑩

圖:曾曉玲、受訪者提供、法新社、網上圖片

協力:葉伊霖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10 Essent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