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0日

【明報專訊】上周約了記者朋友在中環見面做訪問,講撲水,談環保。她建議在威靈頓街的Interval Coffee Bar碰頭。我先到,見裝修格調高雅,落地玻璃自然採光,起初頗為欣喜,坐下來後才發現店內客人面前的咖啡一律裝在紙杯中,回頭看看靠近門口的咖啡師櫃枱上也沒有瓦杯的蹤影。待記者抵達,打過招呼,我就唐突地向她提出「轉場」的建議。 記者也明事理,知道講環保的訪問不可能在只用即棄餐具的咖啡店進行。為了讓店家知道客人來了又走的原因,我還是特意向咖啡師確認,問可否提供瓦杯盛熱咖啡,咖啡師抱歉地說否,我道謝過後就和記者離開了,走落樓梯就是士丹利街的Holly Brown Coffee,有瓦杯,可以幫襯。

紙杯裝咖啡 不是享受

撇除紙杯其實有膠而且不能回收這個環保原因不談,我拒絕用紙杯飲咖啡因為我強烈認為紙杯有陣紙杯味。如果用紙杯來冲杯三合一咖啡我無話可說 (反正是不問品味只求咖啡因提神),但這些動輒四五十元一杯的所謂精品咖啡,講究咖啡豆產地炒法冲調手勢和水質,搞完一大輪然後倒落個紙杯度,一邊品嘗咖啡的香濃、一邊細味漂白紙杯的「芬芳」,莫非這才是高層次的味覺享受?如果有朋友告訴你她喜歡用紙杯品嘗紅酒白酒,你會有何感想?

想起早前光顧港島東區一家參加了鼓勵人自備可重用杯子買咖啡的「走杯」行動咖啡店,好奇問店員顧客反應如何,他認真思量後回答:「有時一日有十個八個客人自備杯,有時則一個都沒有,平均來講每天都有幾個咯。」我追問這相等於每天外賣咖啡銷售額的百分之幾,店員算了算,然後答道:「百分之二左右吧。」

講環保,講到天荒地老恐怕都敵不過紙杯咖啡帶來的方便和隱含在內的身分象徵(你望望紙杯上的品牌商標?我有品味、我買得起、我日理萬機所以傍晚六點落樓下買是日第三杯咖啡)。我建議邀請城中咖啡達人參加紙杯咖啡盲品(blind tasting),分別將紙杯咖啡和瓦杯咖啡倒入兩個玻璃杯中,看看達人能否分辨出來。上全球咖啡師比賽的網頁,見比賽評審嘗咖啡時一律採用瓦杯/咖啡杯,如果紙杯不影響咖啡味道的話,早就改用了吧,對嗎?

唯有將用紙杯飲咖啡和有品味這個連結拆開,「走杯」才有望成為主流。

文:彭凱恩

圖:Sally Ip

gogreenhongkong.wordpress.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