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也見林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0日

【明報專訊】上文提到,本地資深藝評家梁寶山博士在其新出版的著作《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中解析了「藝術勞動」這個概念,用來抵抗當下國際藝術界最為流行、亦最能賣錢的以創意概念先行但技藝欠奉的當代藝術。

在書中,梁博士認為被當代藝術「棄如敝屣」的技藝,正好是藝術最引人入勝之處,而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技藝在一件作品中的價值。

好藝術家必備的條件

這種觀點,令我想起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創辦人Magnus Renfrew日前在一個台北媒體專訪中的一句話。他說,一個好的藝術家必須具備「4H」條件:Head(獨到的個人想法)、Hand(高超的藝術技巧)、Heart(真誠的創作初心),以及History(對於藝術史和創作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其中的Hand,正好說明了透過刻苦的勞動而獲得的技藝在品評一個藝術家及其作品優劣時的重要性。

上月底,筆者專程到了台北一趟,出席「南北往事──董橋、趙珩兩位文化人物筆下的似水流年」的書法展開幕酒會。兩位文化界前輩,一位76歲,一位70歲,前者曾先後出任《明報月刊》、《明報》、《蘋果日報》總編輯,出版文集近百本,歸休後不忘每天寫字習字,自2015年起開始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備受注目;後者曾任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長達16年,期間主持出版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出版物和北京史書刊,個人文化隨筆著作更獲翻譯成外文在美日兩地出版,廣受好評。

對於這兩位資深文化人在Head/Heart/History上的修為,相信大家都不會有異議,惟大家可能會質疑的或許是Hand,畢竟董橋和趙珩只是一個寫文章的文人,從不以「書法家」或「藝術家」自居……對於這些「無聊」的問題,年過七十早已從心所欲的董橋本應不用回答的,但大方的他倒也坦白地向觀眾表明這次展覽的初心,他說:「展覽的是我的文化品味,不是字的本身,而是我的感覺、文人的氣息,不是說哪個字寫得漂亮、哪個字不好,要整篇看,那個氣在裏面。」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提醒了作為觀賞者的我們,如果只執迷於作品表面的「技藝」(漂不漂亮/好不好看——雖然這個也不是不重要),而忽略了作品整體和內裏的精神「氣韻」,恐怕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另一個常見問題。

氣韻難言傳

一件作品的氣韻如何,正如我們看一位女士是否有氣質,有時真的頗難言傳(例如筆者很好奇英語權威男神蕭sir會怎樣用英文翻譯「氣韻生動」?),只能靠平日多看多比較,才能慢慢心領神會吧。須知道,在趙珩自稱「不擅書法,只是自娛自樂而已」這種看似從容自若的口吻背後,是數十年間無數的寒窗苦讀修來的學養累積。(難怪他那小心翼翼一筆一筆老實恭敬地寫下來的楷書那麼耐看。)

眼光和寫字畫畫一樣,也是需要持續不斷的灌輸養分和愛心呵護,才會好的。So just relax, enjoy the art and take your time.

■Profile

伍常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

文、圖:伍常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