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招募貝類過敏患者 研發新疫苗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4日

【明報專訊】2013年,港大曾發表食物過敏調查,指出在7393名14歲以下小童中,約有37.8%對貝類食物(包括蝦、蟹、貝殼類)過敏,屬最常見的致敏食物,比雞蛋及牛奶更高。香港中文大學正研究針對治療貝類食物過敏的DNA疫苗,早前在老鼠試驗,成效理想,研究即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細胞培養實驗,現招募貝類過敏患者抽血以供研究之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衛懿欣指出,現時貝類過敏未有根治方法,而患者出現的過敏反應大部分是由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引起,「患者進食或接觸貝類食物內的原肌球蛋白後,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從而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嘴唇紅腫及紅斑,嚴重的會過敏性休克及呼吸困難等」。

老鼠試驗成效理想

是次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和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研究的免疫療法,原理是把原肌球蛋白的氨基酸排序改變,成為低致敏性的貝類致敏原MEM49,「MEM49與原肌球蛋白成分相似,可重新誘導免疫細胞,認識原肌球蛋白並非有害物質。研發中的DNA疫苗可提高耐受性樹突狀細胞及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與功能,有助減少IgE水平和炎症細胞的出現,減少過敏。」另外,將MEM49放入仍屬實驗階段的DNA載體內,有助MEM49發揮免疫導向作用,同時載體有助提升疫苗穩定性,不易變壞。

研究團隊早前於有貝類過敏的老鼠身上注射3次疫苗後,牠們體內針對原肌球蛋白的IgE抗體水平降低了76%,「當MEM49進入體內,細胞會啟動機制,自行生產MEM49,故期望未來病人毋須長期服用」。但效力維持多久有待進一步研究,希望患者可以注射2至5次後,有機會擺脫貝類過敏,預期最少兩年後才可作人體臨牀研究。

衛懿欣說正招募25人參與細胞培養實驗研究計劃,對象為12至50歲,曾因食用海鮮,包括蝦、蟹、龍蝦或貝類後,出現過敏反應的中國籍人士。參與計劃人士需接受兩次抽血。首先是身體檢查,抽取約8毫升血作過敏血液測試及皮膚點刺測試,費用135元,之後可獲過敏的測試結果;一旦確診過敏,須再次抽取25毫升血液樣本,供研究團隊作細胞培養,測試DNA疫苗的效用。

查詢:3505 2829

文、圖:許朝茵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