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the Art World:美術館的功能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最近筆者分別到了成都和北京,參觀兩地的新藝博會和私人美術館,眼界大開,在此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先說成都。如果從國內藝術市場的發展來說,位於中國西南部的成都比起傳統中國藝術重鎮北京或新中國當代藝術中心上海的確有所不及,所以當聽見在上月底成都舉辦首屆Art Chengdu「藝術成都」博覽會,不少業內人士都抱着好奇的心態來觀察。適逢筆者正負責當地一個新私人美術館的藝術顧問項目,故此決定去成都一趟,親身感受一下當地的藝術市場發展潛力。

來到成都,馬上就要跑到距離市中心約一小時的新津縣,為即將開幕的「知·美術館」進行籌備工作。開幕當天,看見不少國內外著名拍賣行專家、畫廊主人和藝術家紛紛來到參觀,證明了一眾行家都開始認真關注成都的藝術動態了。

日建築師隈研吾設計

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知·美術館,背後主人正是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在藝術收藏的年資並不算長,但在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的帶領下,已在短短四年間累積了一個包含多位名牌藝術家,例如:吳大羽、趙無極、曾梵志等,逾二百件作品的可觀收藏。但有趣的是,這次開幕展覽並沒有把美術館主人的私人珍藏拿來展出,反而找來了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的資深策展人張尕策劃了一場充滿前瞻性,以九位來自國內和海外藝術家的混合多媒體裝置藝術作品組成的群展。對此,從事藝術顧問工作多年的王總監解釋:「知·美術館旨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語境中,探討東方美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的『知』,完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已知』走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我們希望透過是次展覽與觀眾一起探索人類創意與高科技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從而在新媒體藝術領域中進行未來可能性探知,長遠為美術館建立一個對藝術史的發展有所貢獻的收藏系統。」

這套營運美術館的方式,讓筆者想起最近頻頻接受媒體專訪的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他一再提到以「立足香港,放眼國際」為定位的M+如何致力以開放的態度,透過購入一些看似與美術館定位並無直接關係的作品,例如M+最近收藏的多件法國概念藝術之父杜尚作品,將之與現有的一批當代中國及香港藝術藏品放在一起,為兩種來自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開展一系列的跨界對話(conversation),期望令現代及當代藝術史的論述更為豐富和多元。

當下美術館應做的事

儘管私人美術館和公共美術館的成立初衷或長遠目的或許有所不同,但以上兩個例子都不約而同地說明了美術館在當下這個以商業主導的藝術世界能夠或應當做的,或許就是盡力站在一個超然於短視的市場利益追逐的角度,深入發掘歷史,從而與觀眾一起探索未來的世界。明年,本地藝術觀眾將會迎來翻新後重開的香港藝術館和「FINALLY」(#如無意外 #DelayNoMore)全面開幕的M+,在此之前,希望各界可以帶領更多有關美術館的公共性及其功能的討論,令更多本地觀眾可以在思想上或心態上更ready地接觸甚至親近藝術,讓藝術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數百億元的納稅人金錢已經投放在這些硬件上了,是否「值得」這個問題,就看我們在培養觀眾的工作上有多在乎和着緊吧。事不容緩。

■Profile

伍常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

文:伍常

圖:伍常、相關美術館提供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