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治療:首半年復康黃金期 操練「備用」腦細胞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8日

【明報專訊】中風是香港第四大殺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外務及宣傳委員黃源宏解釋,中風是因腦血管阻塞或腦出血,導致腦細胞死亡。每年約有2萬多名中風患者,包括新症及再次中風,當中約15%死亡,其餘患者接受治療後有不同程度的殘障,當中有些病人失去部分活動能力,視乎腦部受損的位置。因此,出院後仍需要接受復康治療。

中風後首半年是復康的黃金期,黃解釋:「大腦細胞數量多,部分沒有被使用;中風後,沉睡的細胞會蘇醒,代替死亡細胞,令大腦重新運作,但這過程不會持久,若沒有康復治療介入,約數星期後,細胞替代的過程便會停止。所以中風後首半年需要做密集式訓練,延長細胞替代過程。」

因應生活需要設特定療程

經過首半年復康訓練,亦不代表訓練結束,反而要持續練習,進一步穩定進度。黃源宏補充:「之後未必要到診所或醫院,可以在家中訓練,並定期覆診跟進病情。」他舉例,如病人的左手活動力差,連拿起水杯也無力,把「工作」全部交給右手;遇上這情况,可在家中刻意縛起右手,只許活動左手拿起水杯,從而增強壞手肌力。「此訓練次數愈多成效愈好。不過,病人初期容易感到挫折及失敗,需要家人的鼓勵,以及由簡單的動作開始,增加自信心。」黃強調,要把訓練融入生活,讓復康病人在日常中可照顧自己。

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葉惠豪指出,患者在醫院接受中風治療後,亦會接受連串的復康治療。但不少患者出院回家,重返社區後,才發現生活上種種不便,遇到困難。有一名60歲男病人中風,行動不便,之前接受物理治療,已重拾一定的活動能力,在攙扶下可步行上樓梯。「然而病人每星期會返教會,要經過一條樓梯,但樓梯扶手較幼細,中空位置較多,令他擔心一不小心便失足,因此每次行時都十分緊張及辛苦,因而求助。」最後除了加強下肢肌力訓練,亦與病人實地訓練。

因此,復康治療是持續性,以及可因應病人需要,設立特定的療程。黃源宏指出,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治療,鼓勵患者參與同路人的聚會,從中找到支持。

上樓梯計數練認知能力

中風除了影響肢體活動,黃源宏表示,不少患者的認知功能亦受損害,例如專注力、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及執行能力,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購物時因計算或記憶力欠佳,出現困難。「一般人可以同時處理兩項工作,可邊行邊心算,但中風患者未必得,若要求他們邊行邊計簡單算式,中風病人可能要停下來慢慢計。」

因此,復康訓練會將認知練習加入體能鍛煉中,例如在患者上樓梯或跨過障礙物時,會問患者一些認知問題如數學題,或要求講出禽鳥名字,這些訓練都有助患者提升生活質素。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