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熱浪逼人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8日

【明報專訊】正常體溫一般維持在攝氏36至37.5度,正好配合體內細胞組織「新陳代謝」(Metabolism)需要;太高或太低,皆不利健康。近日香港熱浪逼人,增加「中暑」(Heat stroke)風險。

人體有機制控制體溫,體外高溫或體內「新陳代謝」活躍,皆可令體溫上升。大腦察覺體溫上升,「前下丘腦」(Anterior hypothalamus)的「前視核」(Preoptic nucleus)即時刺激「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產生信號令皮膚血管舒張(Cutaneous vasodilation),增加出汗;汗水在皮膚蒸發,有效降低體溫。

體溫升至攝氏40度以上,屬危險水平,嚴重影響「新陳代謝」。高溫誘發「炎症反應」(Inflammatory response),身體生產大量「熱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令重要器官出現功能衰竭現象。

中暑體溫可至攝氏40度

「中暑」患者體溫可高達攝氏40度以上,徵狀包括頭痛、易怒、情緒不穩定,意識混亂及癲癇發作,甚至昏迷。「非運動性中暑」(Nonexertional heat stroke)一般影響70歲以上長者,他們大多有長期病患,包括心臟及腦神經毛病。

相反,「運動性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較多影響年輕人,高氣溫及高濕度的情况下劇烈運動,體內水分因出汗而大量流失,尤其高危。此外,酒精及「可卡因」(Cocaine)亦大大增加中暑風險。

需迅速降溫 嚴重會致器官衰竭

中暑病者需要迅速降溫。長者出現「非運動性中暑」,可用「蒸發及對流方式冷卻」(Evaporative and convective cooling);病者需要全身赤裸,然後用溫水噴霧全身,再利用風扇吹向濕皮膚,可有效降溫。

年輕人劇烈運動時中暑,可把冰包放在患者頸部、腋窩及腹股溝近大血管位置;如有合適設施,可以「浸冷水」(Cold water immersion therapy)。

嚴重中暑可引致多種併發症,需要緊急處理,包括心肺肝腎衰竭、血壓下降、心律不正、癲癇發作、「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及「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現象,屬極高危情况。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