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到「漏油」 速速戒口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9日

【明報專訊】天氣愈來愈熱,出街大汗疊細汗,全身黐。最麻煩是經常油光滿面,影響儀容。

明明已日夜潔面,做足清潔工夫,為何依然「漏油」?中醫話主要因為脾胃差,體內積聚太多濕氣,引發面油、頭油,必須戒吃生冷、甜及濃味食物。西醫則指少吃甜食有助減少油脂分泌,運動及充足睡眠有助新陳代謝,令皮膚水油平衡,保持乾爽,影相都不怕反光。

■西醫說:「聆聽皮膚的需要,毋須塗保濕產品於不乾燥的位置,過分滋潤反而增加出油問題。」林嘉雯(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皮膚不乾毋須保濕

問:天氣一轉熱,面上易出油,是否因內乾外油?應該加強保濕?

答:坊間有說面部出油是因皮膚過度乾燥,身體會分泌更多油分,代替水分滋潤皮膚。雖然皮膚乾燥時,身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分泌更多油分平衡乾燥皮膚,不過只會分泌小量油分,不會引致滿面油光。

面油多主因是皮脂腺太活躍,分泌過多油分。除與油性皮膚、荷爾蒙、年齡、性別及濕度有關外,飲食也有影響,如經常食辛辣、熱食、牛奶或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如白飯薯仔,因體內分泌太多胰島素,有可能刺激皮脂腺變得活躍。此外,壓力荷爾蒙也會增加面油。天氣轉變,氣溫上升,皮膚皮脂腺分泌也較旺盛,加上天氣潮濕炎熱,流出的汗在面上難以揮發,予人面油多的感覺。

保濕產品只是補水補油之用,沒有抗衰老作用,只需塗在乾燥位置,建議大家多聆聽皮膚需要,如皮膚沒有過乾迹象,就不用特別塗抹保濕產品。雖然油性或混合性皮膚未必要塗保濕產品,但仍可用其他護膚品,包括防曬產品,以及抗氧化產品如含有維他命C、維他命B或綠茶成分等。

■過度潔面傷皮膚

問:如有面油就要勤洗面,洗得愈多愈好?

答:很多人以為潔面愈多愈好,其實洗面只是洗去皮膚表面油分,未能真正解決皮脂腺過度活躍的問題。不少面油問題嚴重的人,反而因為同一時間洗面數次,落妝、潔面後再潔面,過度清潔或不停用磨砂或深層清潔產品,可能刺激角質層,損害皮膚。有一名20歲女生,受暗瘡問題困擾多年,不停用各式清潔用品,過度清潔,令肌膚出現敏感,又紅又乾,水油不平衡,因而求診。她差不多要服食一個月口服抗生素及外塗藥處理,才能改善暗瘡問題,但皮膚已變得易敏感,將來要小心選用護膚品。

■引發暗瘡粉刺 滋生真菌易發炎

問:面油多,只會影響儀容?如何控油?

答:面油會引發暗瘡及粉刺外,也有可能滋生真菌,出現脂溢性皮膚炎。患者的眼眉、鼻翼兩側會變紅及甩皮,部分人或會感到痕癢,需用外塗抗真菌藥物。

有一名中年男士的眼眉及鼻翼兩側泛紅及甩皮,以為自己皮膚乾燥,不停塗潤護產品,情况反而愈來愈嚴重,影響外觀,最終要用外塗治療。想有效控油,可選用含果酸成分的產品,不過有可能刺激皮膚;若面油情况嚴重可用外塗A酸,但要醫生處方。外塗A酸效用理想,但刺激度較強,而且會影響生育。孕婦及皮膚敏感皮膚的人,選用果酸或A酸前,宜先諮詢醫生。

還有一點要留意,不少人在轉季時仍沿用冬天的護膚品,乾性皮膚人士影響未必很大,但混合性皮膚(即面頰較乾,但T字位即額頭及鼻子較多面油)人士,用太滋潤的產品會增加油分分泌。油性皮膚人士,更不宜使用冬天護膚品。

■西醫:護膚貼士

■作息定時多運動(圖1)

要改善面油問題,並非一時三刻可見效,而且也較難斷尾;有時情况得到改善後,相隔一段時間面油又重現,故需要持之以恆,長期用控油護膚品。

要減少面油,最重要是作息定時及多做運動,若睡眠不足會減慢新陳代謝,令面油問題變得嚴重。另外,也要減少食甜品,降低皮脂腺的活躍度。

至於如何選擇潔面用品,理論上只要在洗面後,感覺舒服沒繃緊即可,如有不適,可能是成分太刺激,不適合自己。若皮膚對潔面用品過敏,也可以清水洗面。

■中醫說:「氣溫上升,氣血運行較快,令身體產生熱力,體內的濕氣便會隨着熱力上升頭部,增加頭部及面部的油脂分泌。」劉秀華(註冊中醫)

■濕氣重易攰易出油

問:為何一到夏天,面油特別多?什麼人最易出面油?

答:經常滿面油光,主要與濕有關,痰濕或濕熱的人最易面泛油光。體內生濕與飲食習慣有關,有些人本身脾胃較弱,化濕能力差,加上偏好生冷、甜食及肥膩等難消化食物,減弱脾胃功能,令濕氣滯留在體內,成為痰濕。另外,若同時喜歡辛辣、香脆及濃味食物,容易使身體上火,便會助熱生濕,成為濕熱,即是又濕又熱。

任何人也會出現痰濕或濕熱,除了滿面油光,還會經常感到疲累,行路感覺不夠氣、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口臭、食慾不振、腹脹。濕熱人士還會伴隨肛門熱、口乾及面紅。

有一名30多歲男士常吃濃味及熱氣食物,濕氣重,也因夜睡出現虛火,導致濕熱,滿面油光外,亦有暗瘡、口氣及體味,用了多種護膚品也沒改善,因而求醫。經診斷後,服藥及飲食清淡,一至兩星期便有改善。

■頭油多可致脫髮

問:面油多,純粹影響儀容,不理會也沒問題?

答:內濕影響面部油脂分泌,增加生粉刺或暗瘡風險外,還會牽連其他部位,例如當濕氣愈積愈多,有可能阻塞手臂、大腿、胸口或背部的毛囊,長出油脂粒。此外,由於頭油分泌增加,部分內濕人士在朝早醒來時已發現頭髮黏膩,嚴重時更可導致脫髮。

體內濕氣會向上升,亦會向下走,走到大腸。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當濕熱轉移至大腸,大便會變得濕爛黏滯,有種排不清或便秘的感覺。

有一名30多歲男士,常吃濃味燥熱食物,加上休息不足,出現濕熱,不時大便不清,便後肛門灼熱,頭油多及出現脫髮。濕熱情况在服藥及吃清淡食物一至兩星期後已有改善,頭油則在持續一個月吃清熱食物及改善生活習慣後得以改善。

■消脂茶清熱化濕

問:有沒有簡易食療,幫助改善面油問題?

答:要減少面油,先由祛濕開始,首先要改善飲食習慣,戒生冷、煎炒熱氣食物外,甜品因會助熱生濕,所以亦要少食。很多人忽略了芡汁,其實一些濃味及難消化的醬汁如卡邦尼、沙嗲、咖喱或麻辣,也會導致生濕。健康良好的人偶然吃這些食物,當然沒有問題,但若在大病後、身體操勞少休息、脾胃差或本身有內濕濁問題,便要戒口。

涼茶方面,可選銀菊露或五花茶,性質較溫和,兼有清熱功效,適合濕熱人士飲用。其他體質人士則要注意分量,過多會太寒涼而傷及胃氣。痰濕及濕熱人士均可飲用生熟薏米水祛濕。另外,建議大家可飲用祛油消脂茶。

■祛油消脂茶

功能:清熱利濕降脂

材料:荷葉10克(降脂清熱)、山楂5片(消滯降脂)、佩蘭10克(芬香化濕)

做法:將材料放入杯中加入熱水焗15分鐘,即可飲用

■中醫:控油貼士

薄荷葉泡水洗面 拍穴位助消化

清熱祛濕後,要多食清潤食物如雪耳、沙參及麥冬等,讓皮膚有足夠水分,保持肌膚健康,但食用時要加入陳皮,因陳皮有健脾利氣功效。滋陰食物大多濕重,加陳皮有助防止濕濁。多飲陳皮水健脾胃,有助祛濕。每次可用一小片陳皮泡水。

除了內服,也可外敷,把生薏米(圖2)磨粉,加入綠茶粉及水拌勻,注入面膜紙敷面,每星期兩次,有清熱、抗氧化及控油功效;亦可以薄荷葉泡水洗面,用熱水泡薄荷葉後,待涼即可用作洗面,令皮膚清涼、潔淨及去油。另外,日常可拍打膽經,即是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及膝陽關穴4個穴位(圖3),建議於午飯後做,有助分泌膽汁,幫助消化。每日可拍打5至10分鐘。

文:許朝茵

圖:metamorworks@iStockphoto、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