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小姐 因贏得輸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11日

【明報專訊】編按:一句「贏在起跑線」,令不少父母爭相為子女安排不同課程,務求孩子多才多藝,英語流利,提升獲心儀學校錄取的機會。然而,成功入學只是開始,功課、考試事事求分數,期望子女脫穎而出,前途似錦。雖說對子女抱有期望實屬正常,但部分家長的管教過於嚴格,有可能導致子女害怕面對失敗,進而過分要求自己的表現。特別是天生容易緊張焦慮、性格敏感執著的孩子,極易誘發各種情緒問題。

事事優異 卻自覺不及別人

眼前的思思,有着令人羨慕的條件。樣子標致可人,自幼聰明伶俐,深受父母師長疼愛,以近乎狀元的公開考試成績考入英國著名大學學府攻讀法律……

然而,她對自己的看法卻是完全相反。她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不上別人,性格沒有別人那麼外向活潑,不擅辭令,樣子平凡,即使有很多同學欣賞她,卻沒有知心好友。她認為沒有人真心喜歡她,她也很討厭自己,甚至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思思自小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學業上,一絲不苟的完成每份功課,嚴於律己,例如要求自己一次過完成所有假期功課,才去休息;又或覺得自己寫的字不夠工整,就把功課全部擦掉,重新再做。做完功課後,必會把書桌執得整整齊齊,抹得一塵不染。偶爾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就會十分焦慮不安,有時更會大發脾氣。

自我要求高 不達標焦慮擔憂

對於不能預計的事情,思思尤其焦慮,例如她每次考試前都擔心自己不能考到滿意的分數,因此她差不多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學業上,不敢休息。準備考試過程中,她往往會想到自己的表現很差,愈想就愈緊張,最後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有時甚至會大哭大叫。父母看見她這樣,也反省了自己以往是否對她管教太嚴,造成了她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雖然父母已經放鬆對思思的要求,但仍無助於改善她對學業、對自己的執著。

對於自己的情緒反應,思思也十分困擾,但總是不能控制自己。每次考試過後,她總是得到非常優異的成績,但那份喜悅只會持續一剎那,很快又會開始對下一次挑戰的擔憂。

控制食量求安心 招厭食症

思思認為,生命中唯一能控制的就是食量。從中三開始,她透過控制每天的食量來令自己安心。她限制自己每天只能進食800至1000千卡的食物,而且不吃糖分和澱粉質食物,堅持只吃「健康」食物,例如蔬菜、藜麥、蛋白、魚類等,也堅持只用蒸和煠的方法煮食。她的食量很小,無論父母如何規勸,她仍堅持這是合適分量。為此,她與父母有很多爭拗,關係有時會很緊張。

漸漸地,思思連跟朋友相聚的時間也減少了,特別是避免和朋友外出,因為少不免在聚會時與朋友一起進食。她怕別人看出她的食量很小。自此,她的生活更孤單,人也變得愈來愈自我。

結果從中四開始,她的體重一直下降,父母十分擔心,但思思堅持自己沒有問題,只認為自己過着非常有節制而又健康的生活模式。身形日漸消瘦的她,漸漸變得更堅持和更執著。父母觀察到思思的情緒變得不穩定:有時十分低落,有時十分暴躁,連父母也會避開,擔心被追問她的進食情况,然後又會強迫她增加食量。

縱使思思的成績仍然維持優異水平,但除了成績和纖瘦的身體,生活上就沒有其他可以讓思思滿意的地方。這個負面循環從中學到大學,像個揮不去的心魔,一直纏繞着她。父母面對思思的情况,看到她的身體狀况愈來愈差,也不知怎樣幫助她脫離這個心魔。在思思大學一年級的暑假,父母半拖半拉地帶她去見醫生,證實她患上了厭食症。

厭食症是其中一種進食失調的疾病,與心理和生理因素有關。這種疾病的成因有多方面,包括個人的性格較偏執、堅持、自我要求高或追求完美,着重自我形象,自信心和自尊感較低。情緒方面:較容易擔心緊張、焦慮和低落。家庭方面:父母管教嚴苛,或過分保護。

厭食症是一種危險的病症,因為會直接影響身體功能,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患者需要一個團隊的幫助,包括內分泌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牀心理學家,還要父母家人配合治療,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合力帶患者走出「深淵」。

樂觀面對失敗 平衡身心

面對一些天生容易緊張焦慮,性格敏感執著的孩子,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建立樂觀的思維模式,就是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抱着樂觀的心態。對於一些本身已經很自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多訓練他們的彈性,學習在生活上取得平衡。此外,也要培養孩子面對逆境和解決困難的能力,教導他們學習面對失敗,接受不完美的結局。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對於孩子的錯,避免過分執著和責難,要以正面的方法去解說,告訴他們失敗是人生中寶貴的經驗,誰也不能倖免,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才是取得身心平衡的良方。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