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零食式社交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02日

【明報專訊】現代人無論上班、搭車、排隊買戲票、一家人圍着開飯、上廁所,以至睡前、起牀的第一刻,只要稍有空閒,便會掏出手機,然後打開社交網絡,看看自己的帖文有多少讚,或是漫無目的掃看別人的帖文,彷彿成為一種習慣。

單向瀏覽無謂資訊 「按Like如儀」

社交媒體近年冒起,引發許多關於其對人類心理及行為影響之研究。最初許多心理學專家一擁而上,義正辭嚴地指出網絡社交對人文發展帶來之負面影響,有個別研究更發現,青少年過度使用社交平台,會導致孤單感覺更強烈,令年輕一代逐漸喪失社交能力。

的而且確,近年很多人在不知不覺間奉行着「零食式社交」;所指的是一如吃零食般,隨時能滿足口慾,但不能果腹之餘,更不供給任何營養。套用在社交層面,就像當人覺得無聊和孤單的時候,唾手可得就能拿出手機,打開網絡平台,單向地看別人的帖文,無意義地「按Like如儀」,以為吸收了些無謂資訊,迅速便滿足了孤單和空虛感,在實質層面上卻沒有任何思想交流。此等行為習慣,絕不能和邀請朋友見面問好,交換彼此近况等直接溝通相提並論,對精神成長毫無裨益之餘,浪費了的時間更會窒礙個人的社交發展空間和能力,徒令人更走進孤僻和隔膜的電子世界。

長期奉行「零食式社交」人士,其人際關係模式更可能推展至現實層面。比如一班朋友邀約聚會,總有些人獨坐一角,刷着手機,聆聽着別人說笑或發表,自己卻因為欠缺實戰經驗,不善面對面溝通,或見識狹隘,只能勉強投入,敷衍報笑,極其量成為旁觀者而插不了嘴或參與不了討論。偏偏此等被動社交卻令人錯覺以為自己有很多朋友和圈子,不愁寂寞,卻不知道自己根本無從參與,對自身成長一樣毫無益處。

善用平台 便利建立真實社交

另一邊廂,卻有研究指出,社交網絡的利弊在乎於使用者的本質:若非因為逃避面對面溝通,而只是借助科技帶來的方便,藉平台於短時間內召喚一大堆朋友活動的話,這類使用者卻呈現一個現象,就是愈花時間在社交平台,他們的孤單感就愈少,因他們能花更多時間和朋友交往,建立真正人際網絡,而非只是追求社交平台上的虛擬數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老生常談。套用在社交平台亦然。能清楚了解自己如為何善用社交網絡,而非墮入其方便快捷的糖衣圈套,進行毫無意義之瀏覽,方能享受科技帶來之便利。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