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潔樓看中國書畫鑑賞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幸跟「梅潔樓」(M K Lau Collection)策展人與高級顧問Catherine Maudsley(毛岱康)合作。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一個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多年、從事中國藝術史研究/顧問/教育多年的外國人,怎樣經營「梅潔樓」這個被譽為亞洲首屈一指的20世紀中國水墨書畫私人收藏,是一件難得的機緣。

首屈一指的中國水墨書畫收藏

如果在今年3月香港Art Basel舉行期間有去過上環PMQ元創方的朋友,可能會對梅潔樓這個名字有點印象。當時,梅潔樓舉辦了一場「方寸之間 ── 梅潔樓藏手卷冊頁」的展覽,展出了梅潔樓主人在過去30多年來悉心蒐羅的多件珍罕書畫傑作,包括張大千、溥儒、陸儼少、居廉、丁衍庸等19至20世紀的中國書畫名家。展覽開幕當天,筆者也在現場,聽見梅潔樓主人羅仲榮先生在致詞中說到怎樣在1977年開始和他的太太一起創辦這個以太太的名字(梅潔,代表着藝術收藏的乾淨與整潔之意)命名的收藏,怎樣在愛妻2014年離世後仍然堅持繼續在香港以及其他地方舉辦各類型的展覽,把兩人的多年心血與更多觀眾分享,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收藏家有公諸同好的心

很多人以為作為一個收藏家,只要有錢就可以了。這個當然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條件。(在香港所謂的富豪多的是,但數得出真正有class有taste有分量的收藏家有幾人?)在30多年前的香港,藝術收藏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玩意,而收藏中國書畫在「中國夢」還未開始發熱的那些年更是「小眾中的小眾」。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羅仲榮在當年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眼光和審美的那份自信。

除了資金、眼光,還有一樣東西是一個真正藏家不可或缺的,就是公諸同好的心。已故中國瓷器收藏大家胡惠春先生把自己的堂起作「暫得樓」,說明了所有藏品都是「暫得」而已,重要的是把藏品保管好(除了保安的問題,如何確保藏品在香港如此潮濕的天氣保存得好,也是一大學問),然後盡力把藏品安排在最好的地方,與最多的觀眾「共享」。有些藏家像胡惠春一樣,決定把自己的大部分收藏捐贈給博物館;有些藏家則選擇與獨立顧問/策展人合作,以私人展覽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藏品的各種面貌。最近梅潔樓在中環都爹利會館策劃的兩場藏品展覽「方寸之間——梅潔樓藏手卷冊頁的藝術」和「小中見大——梅潔樓藏畫王震與溥儒的藝術」就是一個好例子。

作為一個策展人,要在西方當代藝術如此強勢的今天,為日漸式微的中國書畫鑑賞進行推廣和教育的工作,真的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對於時下年輕一代普遍對中國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缺乏興趣,毛岱康表示這是時勢使然,沒有什麼可惜不可惜,能在變幻無常的藝術市場中擇善並持之以恆就好了。正如她說,上次「梅潔樓」在PMQ舉行的「方寸之間」展覽一共吸引了超過一萬名觀眾入場參觀,有不少觀眾更是一家大小遠道而來的,這是一個十分令人鼓舞的結果。

美學教育需具備真正內涵

常常覺得,在美學教育近乎不存在的我城(近日由香港貿發局公布的香港書展2018海報設計,不就是明證?),我們最需要的,或許不是無止境地追求更多/更大的所謂文化活動,而是真正具備內涵,那怕是在「方寸之間」也能讓我們從「小中見大」的一些文化精品。

與所有中國書畫同道互勉。

■Profile

伍常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

相關字詞﹕梅潔樓 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