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筋正骨:手法輕重適度 筋傷才會好得快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21日

【明報專訊】理論上,輕度筋傷,猶如輕度感冒一樣,多數可以自然痊癒,而小量的瘀血,身體亦可以自我吸收。臨牀上有些關節附近的筋傷,如果沒有及時接受合理的手法,有需要時配合敷藥及外固定等治療,傷患有可能遷延數月甚至數年。那麼,治療筋傷有哪些正路的手法呢?

急性較輕力 慢性相對重手

急性或慢性筋傷,在排除筋離斷、動靜脈損傷或骨關節等器質性病變之後,患處瘀腫痛、麻木感及活動受限,多數與筋撕裂、筋歪、關節錯位或神經卡壓有關。正路的手法應該是:以安全為前提,以防止矯枉過正為原則,及時對症施以「輕重適度」的理筋手法或中醫整脊手法,糾正錯位的筋或關節。急性筋傷,手法力度相對較輕;慢性筋傷,手法力度相對較重。

當急性筋傷發生在四肢時,常用的理筋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柔法、滾法、搓法、抖法、拔伸法、屈伸法和環轉法等;當急性筋傷發生在脊柱時,在理筋手法、或頸椎牽引、或腰椎牽引或拔罐的基礎上,施以頸椎旋轉手法、胸椎旋轉手法或腰椎斜扳手法等中醫整脊手法。急性筋傷,如果及時施以較輕的手法之後,有需要時再配合敷藥、護腕、護膝、護踝、頸托或腰封等保護裝置固定,筋傷不僅好得快,而且也能減少後遺症。

「低頭族」頸梗膊痛 太重力或加重病情

不過,舊患或勞損等慢性筋傷,多數伴有筋黏連、關節錯位或關節僵硬等病徵,手法過輕往往難以見效。留意用較重手法之前,通常必須先排除骨質疏鬆症、骨腫瘤、骨結核或骨枯等器質性病變和骨關節先天或後天畸形,然後以病人耐受度為前提,採用漸進式加重手法,才能把黏連的筋剝離、錯位的關節糾正或僵硬的關節鬆解。如肩周炎、彈響指和四肢關節僵硬,手法都必須相對上重一點,才能提高療效。一名中年女士早前求診,患有重度肩周炎半年,筆者為她施以拔罐、電針、手法及敷藥綜合治療,才11次,已達到九成好轉,病人非常滿意療效,並用快、狠、準三個字形容較重的手法,令她深深體會到恰當的較重手法是快速復元的關鍵。不過,並非所有慢性筋傷都要採用較重手法,例如低頭族導致的頸梗膊痛,過重中醫整脊手法有可能加重病情;如果先做頸椎牽引,有需要時配合走罐或電針療法,緩解緊張的肌肉,就可減輕仰臥位頸椎旋轉手法力度,提高安全性。

由此可見,應用理筋手法和中醫整脊手法,在病人認同和接受的前提下,既要鑑別急性筋傷或慢性筋傷,又要因人因病而輕重適度。輕手法如四両撥千斤,用的是巧勁;較重手法要快狠準而不增加損傷,見好就收。正如《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指出:「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那麼,筋傷就可望達到好得快、減少併發症或後遺症的理想效果。如果臨牀檢查配合西醫磁力共振檢查,確診為肌腱、韌帶等筋斷,或者關節內有軟骨或硬骨碎片,多數需要手術治療。基於香港現行的醫療制度,中醫骨科必須轉介病人給西醫骨科跟進治療。

文:吳思團(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註冊骨傷科醫師)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