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the Art World:何謂攝影?何謂藝術?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23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當代藝術界,攝影(Photography)在過去十年可說是一直處於一個相對「非主流」的發展狀態。

無論從本地專門從事攝影作品的美術館/藝廊數量,以至在本地藝術博覽會中可見到的攝影作品展示比例,都可以印證這個說法。而在推廣攝影作品作為一種具備收藏價值的「藝術」這方面的努力來看,對比鄰近的競爭城市,例如即將在下月上海舉行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 Shanghai)已經來到第五屆,從其參展商、贊助商、合作伙伴名單可見,Photo Shanghai已經發展至一個頗為成熟的程度,足以讓我們反思香港在攝影教育和宣傳上的狀况。

「提醒我們已遺忘的東西」

第一個必須問的問題是:什麼是攝影?

已故著名藝評家John Berger說過,“The camera relieves us of the burden of memory. It surveys us like God, and it surveys for us. Yet no other god has been so cynical, for the camera records in order to forget.” 對他而言,攝影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作為一個提醒,提醒我們一些已經開始遺忘的東西。

第二個必須問的問題:所謂的Fine Art Photography(即那些可真正被視為「藝術」的攝影作品)與那些大媽在智能手機上拍的照片究竟有什麼分別?

曾在網上看過一場由荷蘭藝術攝影師Flore Zoé主講的有關攝影的TED講座,她說,人類的腦袋處理圖像的速度比文字要快六萬倍。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現在全球人類每天在facebook上載的照片可以超過20億張!(而WhatsApp也不遑多讓,每天為用戶傳送超過9億張照片!)每天,我們的視覺都被數之不盡的圖像衝擊,但也不見得我們對於攝影的審美和品味有顯著的提升(可見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說的「五色令人目盲」這句話有多真確),究其原因,是不是因為本地具國際水平的展覽實在不多,令一般觀眾缺乏向經典作品學習和訓練雙眼的機會?回想這些年自己工作上接觸過的攝影展覽,雖然跟當代油畫/水墨展覽的數量不能比較,但值得回味的也不是沒有的。

充當一面鏡子 表達人性

例如,在2011年筆者就曾與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攝影家Gérard Rancinan合作,看着他的一些充滿西方古典畫作構圖和表現風格的作品,對於當時初次接觸西方當代攝影作品的我,實在是一大視覺衝擊。還記得當時冒昧地問過他,攝影對他的意義是什麼。他說:攝影只是一個可以讓我與觀眾連結(link)的工具,而我們這些當代攝影師跟古典藝術家希望表達的東西,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humanity(人性);作為一個藝術攝影師,我的工作是充當一面鏡子,反映社會中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我追求不只是要像真或寫實的照片,而是哲學性的和精神性的。

又例如,2014年筆者曾有幸跟另一位以街頭黑白攝影而聞名的日本殿堂級攝影大師森山大道合作,並在他的香港展覽籌備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到他那十分minimalist和簡單直接的創作手法。他曾說:「我的世界是為了攝影而存在的。」他在攝影過程中最喜歡的就是像一隻「流浪狗」般在不同城市的街頭中東跑西走隨手快拍,因為街頭就是他最好的學校和美術館,而他特別喜歡黑白照片的原因,是因為這樣他才可以與現實保持一種「距離」,並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夢境」……

這星期,筆者也剛巧在香港藝術中心為FUJIFILM和Magnum Photos負責一個大型攝影展。在展覽現場的這幾天,我一直留意觀眾對於這一百多件來自16位國際知名攝影師作品的反應,特別開心的是上周日在現場見證了約一百名攝影迷懷着興奮的心情靜心排隊入場參與Magnum Photos唯一一位台灣攝影師張乾琦的座談會,實在令人十分鼓舞。聽說本周六和周日的展覽導賞仍未full,有興趣的朋友,請勿錯過。

■ Profile:伍常(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

www.facebook.com/wuchang55

文:伍常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