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衫褲鞋袋框框 數碼年代 發掘工藝新可能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30日

【明報專訊】工藝本身並非奢華品牌壟斷的標籤。按Richard Sennett 的The Craftsman一書所言,工藝是一種手腦互動,介乎慣性與突破之間的活動,並不限於製作,而是一種做好件事的本能及精神。工藝是品牌常有的巿場策略工具,但近年手作興起,走出傳統整袋造衫製表的框框。如書中所言,寫App做手術,都可以是工藝體現。工藝也成為社會企業責任的呈現方式,有的走保育路線,如Chanel買下各個工藝坊、Hermès走教育傳承之道。這種跟奢侈品掛鈎的垂直思維沒有好與不好,畢竟着重工藝是一件好事,但未免受制於品牌本身的基業,讓工藝只留於衫褲鞋袋,看似只能與品牌產業畫上等號。舉辦Loewe Craft Prize的Loewe Foundation,算是走出了上述框框,脫離了品牌基業的梏桎之餘,亦帶出工藝的其他面向。

Loewe Foundation於2016成立、現正作全球徵集的第三屆Loewe Craft Prize(將於10月31日截止)走的,是橫向路線。入選作品包攬各種素材及工藝,如Ashley YK Yeo鏤空紙雕的Arbitrary Metrics II(2015),又或是Steffen Dam的玻璃標本New Medicine(2017),均呈現工藝類種的多樣性,與品牌著名的皮革無關,反而發掘不為人知的可能性,及對得獎工匠帶來實惠的獎金支持,以探索作為支援工藝的定位。

「Loewe有172年歷史,當時由德國皮革工匠到西班牙馬德里成立品牌,工藝為品牌的根本。其後基金會成立,有一個專為詩歌而設的獎項。2013年,Jonathan Anderson任品牌創意總監,認為基金會該成立與工藝相關的獎項。一來Jonathan本身喜愛不同工藝,二來品牌的根本源於工藝。藝術第一,設計第二,工藝第三,是大眾眼中的既有價值觀排行。成立這個工藝獎,正希望打破這個價值觀。因為有舉辦詩歌獎頒獎禮的經驗,我們便以工藝獎來推廣工藝。自Jonathan上任後,品牌亦不時與各個工匠聯乘,如John Allen、José Luis Bazán,也是另一種支持工藝的方式。」基金會現任主席及品牌第五代家族成員Sheila Loewe談及工藝獎由來。

親身到倫敦看頒獎禮暨作品展開幕禮時,心懷兩個問題。一是在量產及數碼製作當道的年頭,推廣工藝的意義何在,如何發展工藝的未來?二是在社交媒體以熒幕及圖片盛行的年代,着重實體質感及製作過程的工藝,在社交媒體的滲透力。當大眾透過電腦看到入圍作品照片時,老實說感覺並不強烈,易將作品物化,看不到工藝為物料帶來的深度。但當親身到倫敦Design Museum看實物,則感覺不同。如意大利工匠Laurenz Stockner的作品Bowl Made of Copper(2012),在圖片上看似簡單,只是一個用上極薄銅片敲成的小碗。但當親身近觀,便會發現銅碗本身並不如照片呈現的工整圓拱,反而有種不規則的柔韌,一反金屬予人的固有物料特質,觸感與軟膠相近。

如何善用手法與觀眾溝通

「工藝的出發點可劃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外形為本,另一種則是以物料為本。今屆有不少『完美』作品,其分別在於目的。工藝最終只是工具及手法,如何善用手法與受眾溝通,是工匠需要思考的重點。當中有上鏡作品,亦有不。如得到榮譽嘉許的Simone Pheulpin,她的布料作品Croissance XL(2017)未必是上鏡作,但真身有種不可多得的驚喜。工藝最重要的地方,不是上鏡與否,亦非為與別不同而與別不同,而是因為其意義才與別不同。我們活在消費主義年代,亦活在精挑細選的年代。數碼化生活讓我們在社交媒體留下足迹。在與轉變為主的年代,講求恒久及追求卓越的工藝,成為另一個生活軌迹。工藝一直都在,但在高速變化的生活中,工藝成為我們尋找的真正出路,反思生活該傳承什麼的指標。高速變化與工藝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獨特性,只是當中的實踐方式不同。」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建築和設計專欄記者及評審團主席Anatxu Zabalbeascoa說。而對於社交媒體如何推廣工藝,品牌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補充︰「社交媒體是一個讓人開始接觸工藝的工具,亦能讓工藝得到更多曝光,亦可以透過不同媒體來展示工藝的製作背後。但切記,社交媒體只是工具及開端,所有工藝,都需要親身接觸互動,才能感受及理解當中的價值。」

數碼媒體氾濫 工藝成唞氣位

「工藝的重點在於投入。如果人能透過自我投入製作來得到快樂,那麼他該投入更多時間來令自己更快樂。另一方面,我認為每個人都會對世界如何建構而感到着迷,就好像我自己到世界各國,看到一座建築物,會思考它在數千年前如何建成,如何將素材運到山上等。這種對製作的好奇心,是因為作為設計師的我,感到工藝的重要性。雖然我們走入了超人類或後人類的年代,但我們開始透過工藝來與人性及本質重新接軌。所有事都是因為『缺乏』而作出反應。在數碼化及媒體氾濫的年代,工藝成為這個年代的唞氣位,讓人明白到慢慢來的重要性,讓人與物能互相溝通。」Jonathan Anderson說。

工藝看似恒久不變,但因為數碼化,工藝在應用上亦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我們活在一個數碼與工藝交疊的關口,近年學習工藝的人數上升,和各大品牌對工藝的關注也是例證。Loewe Craft Prize與London Craft Week同期舉行,能有效提高大眾對工藝的關注。倫敦本身有不少工藝,如Savile Row西裝製作、舞台劇道具、傳統印刷等,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工匠在默默運作。London Craft Week除了呈現當代工藝外,另一重意義是讓人明白到一些古老傳統工藝,仍能超越時代保留及運作至今。」世界手工藝協會主席Rosy Greenlees說。

當數碼製作興起,很多人放棄工藝轉投數碼懷抱。但當數碼製作正式走入生活,並沒有預期般能全面取代工藝。Rosy認為,人們重投工藝懷抱,一是因為在極端數碼化下,人需要實物的質感,二是經濟衰退時,需要更耐用的物品帶來依靠,優質工藝成為了必然的需求,三是人希望能展現人性,所以製作者及巿場雙方,均對個人化有更大需求。「工藝是最終極的個人化,或度身訂做的實踐手法。數碼化在各個層面成為工藝的工具,由開始的二元極端,走向合二為一的未來。工藝透過數碼化進化,讓工藝能有更廣泛的應用。例如善用新物料、製作工藝素材技術轉移及工藝製作環保化等,讓我們身處於工藝及數碼技術交流的有趣時刻。另一方面,工藝亦能在個人化層面與量產結合,如在量產品加入工藝元素令產品更個人化,將兩者之間的界線模糊化。最終談的,是對物料的理解和應用。我想,這個是工匠在鑽研工藝時,需要考量的地方。」

查詢:http://craftprize.loewe.com

文:Dawn Hung(www.sedimento.co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