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級收藏家心得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明報專訊】近日正在翻看國際著名藝術收藏家Tiqui Atencio出版、一本結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享負盛名的收藏家訪問精華的參考書Could Have, Would Have, Should Have: Inside the World of the Art Collector,當中不少有關不同收藏家的收藏心得都十分有趣,也許值得各位準藏家或新藏家借鑑一下。

真正收藏家七要素

例如:什麼是收藏家?怎樣才算是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收藏家?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收藏家:一、應該不止是儲藏或囤積某類東西那麼簡單(這個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例如筆者的不少「宅男」朋友都會有儲波鞋、波衫、figure公仔等習慣,但他們是否就是收藏「家」?);二、是出於內心一種最原始的衝動、有明顯意識和有目的的高智能文化行為(因為背後是無數的意見交流、學術研究、細心鑑賞和謹慎選擇歸納出來的經驗);三、除了收藏,還會在藝術藏品的保養、研究、出版、展覽方面作不同程度的貢獻;四、除了金錢,更需要知識、勇氣和眼光,缺一不可(當中以眼光為首要,金錢反而最不重要);五、一個真正收藏家很多時候也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A true collector is an artist in four walls.");六、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身分,但大多數藏家都會認同「收藏家」是一個已被過分使用和嚴重貶值的名詞;七、都會認為藝術收藏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文明和福祉而服務。換句話說,如果你購買藝術品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一買一賣來賺錢,或純粹是為了炫耀令自己高興,不會或不願意和別人分享,那麼你不配稱為收藏家。

收藏家分七大類

又例如:收藏家有哪些類型?

一、最簡單的實際型:收藏的目的主要是實用考慮(例如為家中或公司裝飾)。二、進階型:起初並沒有任何收藏策略/目標可言,純以個人偏好為主(例如先以一位心儀藝術家的作品或以藝術家或作品的國籍/地域界定作為收藏起點),隨後買家透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而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收藏系統,例如把同一位藝術家的收藏擴展至各種類似作品,或從某一類藝術作品(如油畫)擴展至其他種類的藝術作品(例如攝影作品、雕塑、裝置等),或專門收藏一個跟自己文化背景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國家藝術作品。三、考眼光型:只會收藏一些還沒有很多人發現或收藏的滄海遺珠新晉藝術家的作品,背後可能純粹是想考驗自己眼光。四、學者型:一些比較嚴肅的藝術買家,他們大多會受個人品味左右,純以作品在學術或藝術史上的重要性作為收藏標準,他們會覺得自己只是藏品的暫時管有者,期望透過研究和展覽吸引更多人關注自己的收藏品。五、社交型:把藝術收購視為社交行為,令自己更容易在藝術圈結識更多有趣、有意思、志同道合朋友。六、投資型:對藝術史沒有太多認識或興趣,主要是根據藝術顧問和經紀的建議作收藏。七、低調型:覺得收藏純粹是個人喜好,犯不着和人分享或需要公開藏品。

書中有關收藏建議的精彩要點很多(例如不少有興趣開始購買藝術品的朋友都會好奇:應該怎樣開始一個屬於自己的收藏?),篇幅有限,如果只能歸納一點,我會說,不妨考慮由參觀今月底舉行的蘇富比秋季拍賣預展開始吧,看看已故華人藝術家趙無極一生中創作過的最大尺幅(共長達10米)作品,一幅估價逾3.5億港元(!)的油畫《1985年6月至10月》,想必會從此改變你對「藝術」的觀感。

兩個字形容:震撼!別錯過。

■Profile

伍常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公司Collect總監。

www.facebook.com/wuchang55

文:伍常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