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不自主眨眼搖頭怪叫 妥瑞症發作 愈罵愈失控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編按:彬彬一緊張,就頻密的眨眼、聳肩。當媽媽給他一個眼神示意他「控制」,彬彬的肌肉更加失控,還發出咕咕聲,彬彬和媽媽也覺得難受。

妥瑞症是抽動症的一種,患者會不由自主地肌肉抽動,如重複眨眼、搖頭、聳肩、嗤鼻等,並會發出咳嗽或清喉嚨的聲音,甚至會突然叫出來。發病高峰期是10至12歲。

■個案

壓力愈大 徵狀愈嚴重

坐在面前的彬彬是個九歲小男孩,樣子標致,人如其名,彬彬有禮。他靠在媽媽的身旁坐着,看上去有點緊張。父母看到他頻密地眨眼,不時又聳聳肩,都顯得有點無奈,皺着眉頭,輪流地給他一個眼神,示意他要「控制一下」。但過了幾分鐘後,孩子的肌肉更加控制不了,眨眼和肩膀抽動得更頻密,還發出一陣陣咕咕的聲音。他望着我尷尬地苦笑了一下,然後就低頭聽着媽媽說出他的情况。

父母說彬彬年幼時已出現過眨眼和嗤鼻,當時他們不以為然,以為是敏感徵狀;但這一年,他的動作愈加頻繁,最近還發出聲音,才發現需要正視。

父母承認以往曾用過嚴厲的方式責罵彬彬,要他停止這些動作和聲音。彬彬試過控制到一兩次,但很快又回復原狀,甚至變得更嚴重,連他自己也解釋不了為什麼會做出這些動作和聲音。

在學校裏,彬彬有時會被老師和同學投以奇異的目光甚或嘲笑,令他又難受又無奈。正因為別人的眼光和說話,他漸漸不願意上學。即使上學了,有時也因為在意這些動作和別人的眼光而令自己分心,在課堂上很難集中精神;甚至影響社交,因為有些小朋友「怕」了他,避開他,令他更難受。而身邊人愈是提醒彬彬控制動作,壓力愈大,情緒愈緊張,這些不由自主的動作反而愈頻密。

患者遭師生嘲笑 不願上學

媽媽說彬彬是個內向和焦慮的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別是面對測驗和考試的時候,彬彬的情緒便會緊張起來,肌肉的抽動也更明顯。她擔心如果徵狀持續下去,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彬彬應該是患上妥瑞症(Tourette's Disorder)」,我跟彬彬父母解釋。

根據研究顯示,妥瑞症和其他抽動症的初次發病期是4至6歲,高峰期則是10至12歲。每1000個學齡兒童中,有3至8人會出現這個病症,當中男孩比女孩的發病率高出2至4倍不等。大部分患者進入青少年期後,徵狀就會慢慢減退甚至消失,但仍有小部分患者的徵狀會一直持續至成年期。

10至12歲高峰 之後逐漸痊癒

妥瑞症通常受個人和環境因素影響。患者在焦慮、緊張、興奮、疲倦的時候,徵狀會變得嚴重。但有時候患者即使比較放鬆,例如在家中玩耍或看電視的時候,徵狀仍然會出現,令家長大感迷惑。

我建議彬彬的父母首先要帶孩子看兒科(腦神經專科)醫生,排除腦部發展的問題。有需要時,還要看兒童精神科醫生,評估是否有其他情緒和發展障礙問題,因為部分妥瑞症患者會同時出現焦慮和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避刺激活動 教孩子平常心面對

除了讓孩子得到適當的休息,學習管理情緒和壓力之外,家長對孩子的徵狀也要多加了解和接納。另外,對於孩子的日常作息,也要多加注意,避免安排過於頻密或刺激的活動,令孩子過度疲倦或興奮。教導孩子以平常心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例如考試和測驗。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成敗得失,反應避免過於激烈,以免為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外在壓力。

在心理治療方面,臨牀心理學家會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情緒與妥瑞症徵狀的關係,學習管理情緒和壓力,並透過具研究實證的行為治療法:習慣轉換治療法(Habit Reversal Training),幫助孩子減低妥瑞症徵狀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擾。療法分4個階段:

轉換治療 有意識動作代替不自主抽動

1.訓練孩子留意抽動徵狀發生前的預兆,例如特別的身體感覺、思想的變化、情緒反應;並留意通常出現抽動徵狀的時間,例如學校早會、表演、測驗前等。

2.訓練孩子運用身體抽動的部分做另一些動作,代替不自主的抽動,例如:合上眼睛代替眨眼、吞口水代替發出清喉嚨聲音等。替代動作必須至少維持數分鐘,才能控制抽動。替代動作最好不太明顯,以減低別人的注意。

3.帶領孩子學習鬆弛,並嘗試在不同場景配合替代行為一併練習,增強患者面對妥瑞症的信心。

4.協助家人明白「習慣轉換治療法」的原理和實際應用方法,以及如何執行鬆弛練習,讓家長帶動孩子做替代行為和鬆弛練習。同時提醒家長,當孩子成功面對抽動,要讚賞他們的努力。

雖然妥瑞症徵狀仍然存留在彬彬身上,未能完全消失,但透過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接納,以及彬彬努力練習行為治療的方法去面對妥瑞症的徵狀,他已經沒有以往那種無奈和難受的感覺。父母和彬彬都希望這些徵狀會隨着他日漸成長而慢慢消失。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李宏豐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妥瑞症 誰明學子心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