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F:時裝與國情 混搭皆王道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4日

【明報專訊】想看1930年代的旗袍風情與中西交集的時人衣著,入戲院看《邪不壓正》。背景是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的1937年。大時代,私人仇怨與國家大義,加上漢奸間諜俠客,沒有界線分明的世界,邪正難分,混雜才是王道,體現在服裝上是東西、和洋、男女互有取材,各人穿出自己的風格。

論中國現代服裝史,1930年代是絕美風景。經歷廿多年西風東漸,一如張愛玲〈更衣記〉所言,「舶來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西裝料子要用進口Towntex、襯衫是Van Heusen或Arrow,袖扣與領帶扣針也有洋行訂做,名表一早戴在國人手上。《百年衣裳》一書指出,1931年上海大華飯店舉行時裝表演,到者千餘人,展出服裝九類。1934年冬天,響應蔣介石「新生活運動」,宋氏三姐妹在重慶走街頭時裝騷,沉色旗袍襯超大帽子,早過歐美營造街頭舞台感。

就算不是最摩登的上海,北平一樣處處異色。電影裏,彭于晏飾的李天然穿Giorgio Armani借出的Armani/Silos博物館的服裝,但最驚艷要數漢奸朱潛龍的女人鳳儀,一出場在醫院勾搭李天然,穿一襲貼身艷紅旗袍,她說那是男裝,確實有說法旗袍盛行乃民國巾幗追求與男子平等,一種長袍各自表述。

她形象百變,時興的高領旗袍她穿、極短旗袍她也穿,多布少布一樣性感;架上平光眼鏡,當時的交際花與妓女以眼鏡為時尚。別小看風場女子,她們在知識分子和軍閥漢奸間聽取國情謀略,眼界闊大。無怪乎最後日軍入城,鳳儀身穿薄紗長裙從城牆躍下殉國,一如登場時的紅旗袍決絕——劍橋遊學歸來,她本可以在馬爾代夫置一兩塊地安過餘生。但也是這樣的劍橋女子,竟曾打算為想稱帝的朱潛龍生子鞏固地位。

姜文用服裝說故事

服裝確是姜文說故事的一大元素,戰事一觸即發前的黑色幽默與荒誕做足,深情他亦做足。李天然從美國回北平時戴Fedora帽穿皮褸,到醫院上班穿三件頭西裝,拜師父認祖歸宗後,他第一次穿深灰色長衫,民國風範就來了。後來他重傷仇人根本一郎,在家隨意套上羽織與袴,日人對穿衣嚴格,衣飾即身分,也算是一種侮辱。他見京城第一裁縫關巧紅時,巧紅叫他脫了日人裝,換她做好的長袍,他就以中式長衫下襯日人寬腳袴。

關巧紅見盡最體面的人如何穿衣,也為最體面的人裁衣。替她看守裁縫店的潘公公是前清遺民,穿的卻是蘇格蘭裙,她居家穿旗袍穿襖裙,沒有鳳儀那般西式,但仔細察看,旗袍袖口露出內裏花邊,正是時人東西合璧的穿法,當時甚至有鏤空或透明的旗袍,透出精美帶花邊的襯裙或西式內衣。鏡頭拍她在街上走路的背影,她挽起頭髮露出後頸線條,是融入了和服元素的旗袍或西式套裝,她厭惡日人之裝,卻又懂得以此為用,在前往被漢奸佔領的藍宅時穿出日式風情。

文:方太初

(www.facebook.com/fongtaichorr, IG:fong_taichor)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