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前人捉錯路 標靶研究險難產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IPASS是第一個研究證明,當有基因突變,標靶治療優於化療。」莫樹錦指出,這是第一個針對個人化治療的研究。他所領導的IPASS於2008年ESMO發表研究結果,就是針對肺癌的EGFR變異及標靶藥吉非替尼。

IPASS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揭示出一個有效的個人化治療,必須找出生物標記。當年醫學界即使已知EGFR是肺癌的生物標記,2004年已經有標靶藥吉非替尼,但之前的研究並沒針對尋找EFGR病人,有些研究則以數算EFGR數量為指標。這險令吉非替尼胎死腹中。

早於IPASS研究之前,美國已有吉非替尼用於肺癌的臨牀研究,只有兩成病人對藥物有反應,但反應異常良好,於是FDA有條件審批吉非替尼,條件是需要同時做3個臨牀研究進一步確認其功效。其中一個研究是用於第三線治療,即病人接受兩次化療後,再轉用吉非替尼。研究用吉非替尼和安慰劑作對比,比較整體存活率,結果卻顯示兩者毫無分別,FDA因而禁止在美國繼續研究。莫樹錦解釋,這研究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把EGFR當作生物標記,找出帶EGFR突變的病人,而只是廣泛用於所有肺癌病人身上。

因此設計IPASS的研究時,莫樹錦以前人為鑑,認為研究必須篩選EGFR變異的病人,但當年基因檢查並不普及,需時較長。他從前人的研究資料中,得悉腺癌、非吸煙者、亞洲人較容易出現EFGR變異,於是他收窄目標,以上述三項條件篩選病人,然後對用藥有反應的病人做基因測試。最後證實,帶有EFGR基因的患者才適合使用吉非替尼,而且EFGR數量不是關鍵,而是EGFR變異才是生物標記。吉非替尼自此成為帶EGFR變異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