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空檔年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5日

【明報專訊】朋友老趙的寶貝女兒在大學攻讀工商管理,明年七月便畢業,成績很不錯,屬於全「A」高材生,老趙夫婦對她愛惜有加,私底下更指望她畢業後投身投資銀行,將來成為商界女強人。誰知女兒突然向他們表示,畢業後不願馬上投入職場,要用一年作gap year到世界各地遊學。老趙夫婦心裏老大不願意,既擔心她遲了一年找工作競爭力會吃虧,更害怕她遊學時遇到什麼意外;但對寶貝女兒遷就慣了,不忍也不敢逆她的意,無計可施之際,找我商量如何可打消女兒的傻主意。

憂女兒遲求職吃虧

Gap year中文譯作「空檔年」或「間隔年」,在西方十分流行,據說源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的嬉皮士浪潮。那個年代的青年人,面對社會動盪、經濟不景,加上種族衝突、反越戰浪潮等種種衝擊,普遍不滿社會現狀,同時對前景迷惘,形成了反建制、反傳統主流的思潮,現象和今天的香港有點相似。部分青年把思潮轉化為行動,停工輟學揹着背包到處流浪,尋求精神上的解放,追尋自我。

嬉皮士浪潮逐漸退卻,但青年人暫時休學旅遊歷練的風氣卻愈來愈盛,休學時間多為一年,gap year的稱謂便由此而來。Gap year期間,學子除了遊歷,還可以在不同地方當義工,或者找零散工作幫補生活費。至於在學期間哪個階段實行gap year卻因人而異:有些是升讀大學前,有些是在大學求學期間,其他卻在大學畢業後先放一年長假才考慮求職或繼續升學。

分離反促進親子關係

Gap year是否浪費時間,或像有些家長說的是耗費不菲的「自願留級」?最近到美國公幹,其中一站是殿堂學府林立的波士頓,早上和兩所伙伴大學開會,晚上和中文大學在波士頓的校友飯敘,和我同席的都是年輕校友,有些在研究院進修或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有些正在職場找機會。席間談起當今的青年問題時,其中一位正在攻讀博士的校友有感而發:「我覺得我過去做過最棒的決定,就是take了一年gap year。」他說他在屋邨長大,18歲前對外面社會所知不多,更遑論接觸外國人和外國事物,形成了內向、膽小,以及只敢躲在別人背後,「不為天下先」的性格,是不折不扣的「宅男」。18歲那年不知什麼緣故,他竟然鼓起勇氣說服父母讓他休學到外地闖蕩一年。這一年的歷練不但讓他大開眼界,更迫使他學懂獨立生活,照顧自己,以及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也不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甚至主動叩門找工作。他自覺這一年他人生經歷多了,人成熟了,自信增多了,待人接物也大方得體了;就是因為提高了個人質素,才造就他今天可以在波士頓的著名學府攻讀博士。最後他還說,gap year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促進親子關係。以他為例,和父母兄姊朝夕相處,共處屋邨斗室時說,摩擦吵架在所難免;gap year那年和家人分開,摩擦沒有了,想的只是他們的好處,通過電話問候閒聊的時間反比以前見面說話還要多,以前說不出口的體貼親切說話也說了,明顯的和家人感情比以前好。

看着眼前這豐神俊朗,口才了得,一點沒有「宅男」痕迹的小伙子,又聽到同席的其他年輕人對他的認同,我懂得回港後怎樣輔導老趙了。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霍泰輝 休學旅遊 遊學 兒言自得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