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F﹕造物有道 藝術的用與無用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本地藝壇時有浪花,聞說自由學者郭恩慈早前批評陳育強、何兆基概念藝術的教育方法,言若什麼皆可藝術,則抵消了藝術。今周日九龍城書節,他們再聚首延續探討藝術的當世意義,將舊問題帶回眼前處境。

也期待何兆基的回應,因為他將在12月8日下午二時半在會展另一活動「國際設計師聯席會議」(GDN 2018)中,代表香港與來自澳洲的Jefa Greenaway、菲律賓的Maria Rita O. Matute、新加坡的Emily Ong共同探討「造物有道」的主題,談現代設計如何能提供更佳方案,保育並推廣民藝關懷的在地文化與自然資源。乍聽與藝術沒有關係:一向簡單分野是藝術無用,設計則解決問題。

但民藝呢?藝字除指向技藝,會否有另一看法?民藝大師柳宗悅《工藝之道》一書談到「工藝與美結合,參與生活,甚至攸關經濟,衝擊思想,作為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一種文化現象」,而美有兩種體現:藝術與工藝。他回溯中世紀時代,不論繪畫或雕刻,皆屬工藝而非藝術,因它們非單獨存在,而是在生活中,比如是建築的一部分,每樣物事皆有其「用」,從傳統中孕育出來。

藝術與工藝 工藝與設計

柳宗大師非高舉「用」貶低「美」,他視兩者互相輔助,遠離了用亦會遠離美。這個聯席會議主題是「造物有道」,道者師法自然,正是民藝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而道亦是道路與方法,怎樣將造物這回事在當下處境中用不同方法體現?比之於何兆基用傳統的竹思索當代藝術,澳洲代表則思考當地原住民的知識系統及設計思維如何融進當代建築界與學術界中。此活動由香港設計總會主辦、香港設計中心、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創意香港主要贊助,看來談的除了工藝與設計,還有如何將此納回產業或經濟之中,四個講者各有公營及私營領域經驗,可游擊可建制,確實想看看他們能否衝擊想發展創意產業而未得要領的香港。他們在經濟考量外,還有在地文化關懷,這正是香港較弱的一環。

藝術一詞何其壯大,雖可猜想到最後各講者可能都只是各自表述,不一定能對上話,台下聽的人也因此而袋回更多問題,但這就是知識無涯而有趣的地方。活動免費入場,值得一聽,但緊記致電香港設計總會留座。

文:方太初

www.facebook.com/fongtaichorr, IG:fong_taichor)

相關字詞﹕工藝 藝術 設計 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