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抒直說:裙腳醫生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0日

【明報專訊】以往農村有「赤腳醫生」,今日香港出現「裙腳醫生」。

醫管局人力資源主管彭飛舟醫生近日在一個場合中透露,曾有一名醫科畢業生,平日在公立醫院工作外,星期六要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受訓,準備專科資格試,感到壓力及疲倦,向家人申訴。其母為某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主管,發了一封電郵給兒子的主管,質疑兒子全周無休,有否違反勞工法例。這種給人「欺負」後回家向媽媽哭訴,找媽媽出頭的做法,乃「裙腳醫生」的典範。彭指出,近年收到家人投訴兒女工作壓力不止一宗。這反映愈來愈多新一代醫生是「裙腳醫生」。

「赤腳醫生」可能醫術不高,但在農村為窮苦人家治病,任勞任怨。新一代「裙腳醫生」一般出自名校,飽讀醫書,但斤斤計較,拒絕辛勞。上一代名校生,有些從基層出身,憑藉勤奮向學,刻苦耐勞,考進醫科成為醫生。但現在有些名校生,或靠從小補習,或靠關係入讀,能有這樣資源,大多是較富裕家庭,他們嬌生慣養,習慣依賴,任由父母擺布。

新一代醫生不肯吃苦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11年,屯門醫院內科爆發逃亡潮,前線醫生工作量大增,引發醫生爭取「合理工時」。合理與否其實會因時代改變,我第一天當醫生開始,心理上已接受醫生工作時間很長,從實習開始直到晉升之前,每天工作至晚上七時,一星期工作七天,當夜班更是on call 36小時,那時的醫生沒有一個發出怨言。隨勞工法例改變,當班時間也有調整,每星期有一天休息。後來,醫生工時還在縮短,在當夜班後可以放半天假。合理與否隨着時代改變已經大大不同。

不當專科醫生就不用受訓

醫生工時已不斷改善中,但新一代醫生還斤斤計較,醫生的工種跟其他工作不同,要對病人負起絕對責任,不能隨便放下工作,否則病人會失去連貫性治療,所以每星期五天工作其實並不合理。只是,你跟新一代醫生說我們以前怎樣辛苦也沒埋怨時,只會換來一句「你是否還要我鑽木取火?」「你沒有半點與時並進的思想嗎?」好像不斷減少工時才是進步,忽略病人需要。

這次「裙腳醫生」的投訴更上一層樓,因為不是抱怨工作,而是對自己有好處的專科訓練。他們不但沒有因為其他醫生抽出時間來教導而感恩,反而抱怨要在星期六下午放工後受訓。難道要醫院安排醫生不上班去受訓嗎?其實,你不當專科醫生便可以不接受訓練了。又要當專科醫生,又不肯付出時間和努力,就是這些新一代「裙腳醫生」的道理。

醫生流失 懲罰主管?

但時移世易,彭飛舟提出的建議都是步步退讓,他認為新一代主管要體恤下屬感受和想法,了解他們難處,為的只是挽留人手。他亦建議專科學院課程由一天縮短至半天,讓年輕醫生休息。他的建議差不多等於說,「裙腳醫生」要什麼便給他們什麼吧。

儘管如此,但前線醫生聯盟前主席羅智峰指,彭所說的只是「口號式」,他反建議,根據部門醫生流失程度設立懲罰機制,將部門主管降職。從他的建議可以看到新一代醫生自我膨脹到什麼地步,不單不懂尊重前輩,還想利用這些機制來威脅上司。其實,類似的懲罰機制已在實習醫生系統內實行,實習醫生可給予實習醫院評分,若評分低,該醫院下一年度會減少實習醫生分配,結果醫院為了避免減少實習醫生人手,無論實習醫生表現有多差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律給予高評分。因而令實習醫生沒有好好學習,很多操作和治療都不懂,當他們成為主診醫生時也是什麼都不懂,最終結果是醫生的能力愈來愈低。

在民粹主義當道的今天,不合理的事慢慢變成合理,惡果卻由市民來承擔,這種情况相信會延續下去,「一蟹不如一蟹」的「裙腳醫生」只會愈來愈多。

作者簡介:地道香港仔,自幼立志做醫生。行醫多年屢見醫護劣行,病人走了冤枉路。以筆名撰文論盡醫人醫事,力求改變歪風。

文:巫虛賢

相關字詞﹕實習醫生 羅智峰 專科醫生 工時 醫科 醫管局 彭飛舟 裙腳醫生 醫抒直說 每日明報-唔使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