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回歸藝術 走入博物館殿堂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在歐洲培養了一個在香港沒有的習慣,是參觀博物館及美術館。這些機構都具有重大的社會功能,除了收集重要的文化產物,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能以較低的門檻來接觸這些人類最高文化產物,例如高級訂做時裝,又或是某些品牌的時裝精品。不少品牌如Dior及Louis Vuitton等以奢侈品為定位的,都由自家管理歷年作品,以便日後展出。其他以創意擦邊為本的,如今年25周年的Viktor & Rolf,則是不少博物館的收藏目標。

在以不斷開拓巿場為本的時裝界中,於1993年由Viktor Horsting及Rolf Snoeren創立的荷蘭時裝品牌Viktor & Rolf(下稱V&R)可算異數。早前在鹿特丹Kunsthal藝術館舉行的回顧展Viktor & Rolf:Fashion Artists 25 Years,亦算是認證了大家想像的品牌發展策略。雖然展覽在2017年時已在墨爾本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行,但回到出生地荷蘭作周年展,算是另一種文化回饋。

路線更廣泛 覆蓋更多市場

對比同樣具實驗偏鋒精神的品牌,如Alexander McQueen、Hussein Chalayan、Maison Margiela及Antwerp Six,大多會開拓副線、男裝、轉季系列等,以推高銷量及盈利。在2008年Diesel母公司Only The Brave(OTB)成為V&R的主要股東,是OTB繼2002年注資Maison Margiela後的大動作。OTB旗下的Maison Margiela系列愈開愈多,例如以高級訂做為本的Artisanal Collection,又或是投入年輕巿場的MM6,甚或香水,都是注資後才出現的,品牌走的路線變得更廣泛,也不能說是大眾化,而是以更多系列來覆蓋更多巿場,不是純粹的迎合大眾。

但V&R不同,在OTB注資前,品牌在2000年與Gibo S.p.A(即現Onward Luxury Group S.p.A)推出成衣系列,並中止了品牌的耍家高級訂做。2002年時已與L'Oreal簽訂香水合約,並於2003推出男裝及眼鏡系列。作為一個時裝品牌,基本上除了當時尚未成為業內主流的初春及早秋系列外,其品牌架構早已齊備,更與H&M及Shu Uemura跨界合作。品牌亦於2003年在羅浮宮舉行10周年回顧展,基本上兩位設計師只是等待取得更多資金,去做他們喜歡的事——在2013年秋冬,重推高級訂做系列。

當時時裝界起了一個關於高級訂做的有趣變化,一來是因應快速時裝的轉變,令非奢華走偏鋒路線的品牌成為時裝界的中產階級。有資源以高級訂做作為品牌化手段的Chanel、 Dior等,可以繼續百支分流;而其他品牌則需要考量高級訂做系列何去何從。其中一件大事,是Jean Paul Gaultier於2014叫停成衣系列主力於高級訂做,而V&R亦緊隨其後,在2015年中止成衣系列,主力香水及高級訂做。但與其說品牌在2000至2013年間沒有推出高級訂做系列,倒不如說是把數個成衣造型化為高級訂做。這種做法比Valentino的男裝來得更早。

設計以藝術為本 獲博物館青睞

加盟到OTB後,V&R理應開拓更大的巿場。但現實是品牌算是走回原有的位置,以高級訂做為定位。V&R初出道時,是以Le Cri Néerlandais團體示人,而前Lanvin男裝創意總監Lucas Ossendrijver亦是其中一員,常被業界與比利時的Antwerp Six相比。但熟知V&R的人,都會明白到他們以Fashion Artist而非Fashion Designer定位,如展內看到的早期作品L'Hiver de l'Amour及L'Apparence du Vide系列,都是在藝廊及美術館以時裝裝置方式展出,其後不論是高級訂做或是成衣系列,都以表演及藝術信息為本,因此成為不少藝術館的收藏目標。

作為一個幾經擴充後又回到原點的品牌,看似是縮小了規模,但個人認為是令發展更準繩。重回高級訂做世界後的V&R有兩個明顯的走勢︰一是以藝術為主題——自2013年後,品牌的高級訂做系列以襌修、芭蕾舞、梵高、雕塑及畫作等藝術基本元素為題材,提高了藝術館的收藏意欲。二是推出與品牌高級訂做定位相符,同時亦是高級訂做服基本元素之一的婚紗作為產品新發展,走向更精專的發展。細看展覽場刊內的策展人Thierry-Maxime Loriot與V&R的對談,其中一句是「Let's face it, the nicest creative ideas usually are not the most commercial ones.」沒有巿場壓力,能讓設計師的創意走得更遠,能以藝術品為定位。

降低入場門檻 讓時裝變得親民

這也引伸到另一重點:時裝以藝術姿態走入收藏殿堂的重要性。如上述,品牌自家與藝術館收藏有其分別。在互聯網世代,我們大多看到照片上的時裝,成衣系列的天橋作品或高級訂做作品,除了買手、VIP或媒體等業內人士,大眾很少機會能看到真身。但當作品走入收藏殿堂後,便大大降低了接近這些作品的門檻,算是一個接近平等的社會運作方式,讓時裝變得親民。

文:Dawn Hung(www.sedimento.co

統籌:John Wan

編輯:鄺泳嵐、陳志暘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The 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