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特輯:縱論香港藝術節

文章日期:2016年05月02日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藝術節於一九七三年正式揭幕,是國際藝壇中重要的文化盛事,於每年二三月期間呈獻眾多優秀的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演出,以及舉辦多元化的「加料」和教育活動,致力於豐富香港的文化生活。今年第四十四屆香港藝術節,超過一千四百名來自世界各地及本港的藝術家獻上共一百一十九場精彩演出,當中包括十五個新作或世界首演創作及十二部亞洲首演作品,可謂今春一大盛事。過去一年,無論香港或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大小事件。「其後」就是反思過去的出發點,亦是本屆香港藝術節的主題。本期特輯收錄了潘耀明先生對香港藝術節之所感;周凡夫先生概談本屆藝術節各藝術範疇的特色;周嘉儀女士據上演劇目分別對京劇的「青衣」和粵劇「正生」進行評說。

香港藝術節有感

藝術不是坐落在永恆之上的已逝歲月的孤寂靜止的墳墓,而是生活旅程的女伴。它不斷從驚奇中建立和諧,發現自己未來旅途上真實的陌生陸地。

──《泰戈爾傳》

藝術節幾乎是每個地區,特別是每個大城市既定的大型重要活動,環顧我們周邊的城市(包括澳門),幾乎沒有不設立藝術節的,正如泰戈爾所說,因為藝術「是生活旅程的女伴」!

過去,我在多篇文章曾提到,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卻不是文化大都會,這是相對紐約、巴黎、倫敦、東京而言。

上一任特首曾說過,要把香港打造成像紐約、倫敦等有一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殊不知紐約、倫敦不僅是國際大都會,還是文化大都會,後者是其靈魂。

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指出:「如果不去陶冶天真,培養性情,即使能用統計數字來證明一個地方是多麼富足,但歸根結底這還是大禍將臨的預兆。」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城市,商業很發達,與巴黎、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城市不遑多讓,但巴黎、倫敦都是文藝薈萃的地方;紐約百老匯有最好的歌劇,也是當代藝術思潮產生的地方;東京的文化人包括作家的社會地位是十分崇高的。

相反地,在這方面,香港卻是蒼白的、貧血的。

香港的文化藝術大都是借來的,由香港本土產生的文化藝術,相對缺少。

據知,今年藝術節有一百一十九場演出,香港所創作的只有十五部,正如周凡夫在本版特輯文章中指出:「『香港製造』的產品,特別是新作品,往往不易銷票,但藝術節深知演出新作,特別是本地新作,是推動藝術發展不能不肩負的責任,亦是評定—項大型藝術活動其中一項重要指標。」

本土藝術不易銷票,是不爭的事實。這與政府沒有長期給予藝術大力扶掖有關,單靠每年藝術節「肩負的責任」,是遠遠不夠的!

●潘耀明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