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了解無聲語言——手語 捍衛被忽略聲音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19日

【明報專訊】午飯時分,在金鐘商業地帶的咖啡店,人聲音樂聲夾雜吵耳,Jenny悠然地喝着咖啡。「你就好啦,呢度其實好嘈!」手語翻譯員跟Jenny打手語「說」。

Jenny幼兒時因腦膜炎,自此聽不到世界的吵雜聲,在咖啡店中樂得耳根清淨,可是於日常生活中,聾人遇到一些事,並不這樣好,因溝通而產生的誤會,每天上演。

「龍耳」創辦人邵日贊說,「手語是聾人的母語」,也是他們與其他人交流的語言,與健聽人一樣,是自然不過的溝通。可是,很多聾人生活在健聽世界、在主流學校讀書,懂手語的人也愈來愈少。早前有聾人正正因溝通誤會被送精神病院,全因社會對手語、對聾人認識太少,香港人要捍衛廣東話文化,聾人也在捍衛手語。

學會手語背後的世界

Jenny擁有兒童教育學士、聾人教育碩士學歷,跟你和我一樣,每天工作,假日有自己的娛樂,在狹小擠迫的香港生活。不同的是,她幼兒時因發燒導致腦膜炎,就此變了聾人。

「爸媽很難過,用不同方法讓我適應生活,安排我去特殊學校學語言、學唇讀,老師認為我學習進度跟得上,便介紹我去主流學校讀書。在我的成長過程,很少接觸聾人,在主流學校讀書,沒有聾人朋友。由於中五會考成績不理想,父母安排我去全世界唯一一間的美國聾人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讀書,那時才真正接觸聾人,原來用手語溝通的聾人社群是另一個世界。日常在健聽世界生活的我,明白兩者的差別,有助我思考和判斷,認識自己的身分,亦令我明白使用口語學習和手語學習的分別。」

Jenny認為,手語讓她能更直接學習,若用語言學習,對內容可能一知半解。回港後,Jenny在中大工作,協助推出香港第一本《香港手語詞典》。去年十月跟聾人朋友成立公司,提供一個平台,予殘障人士有更多機會,參與一些持續發展的創新項目,轉化為商機。

不同地方,有不同手語?

如香港人說廣東話,英國人說英語一樣,世界各地聾人都有自己一套手語和文化。

香港手語初期發展受內地影響,六十年代,來自南京、杭州及上海的移民創立的「華僑聾啞學校」,一併帶來了中國手語方言。現今香港手語具香港特色,Jenny表示,「手語的語言系統會隨時間演變。」香港手語一些打法也沒有統一標準。

手語句式與廣東話不同

「手語打法有五大元素:手形、方向、動作、位置和表情。表達手語要各方配合,不能缺少任何一個元素。」Jenny表示。

表情是手語一部分,例如「開心」和「非常開心」,手形和動作一樣,但加上誇張表情,能表達「非常」開心的程度。此外,很多手語的手形和動作一樣,擺放位置不同,便有不同意思。

廣東話的語序跟手語的語序很不同。

香港手語的是非疑問句,主要靠面部表情區分,例如廣東話「你去唔去呀?」,手語句式是「你」「去」,配合揚起眉角和相關表情來表示。

而「哪兒」、「何年何日」等疑問詞一般出現在句末。如「你什麼時候生日?」手語語序是「你」「生日」「何年何日」,聾人發問時配合皺眉頭表達。

其他香港手語語序

形容詞

可出現在名詞前或後

例如:廣東話「綠色嘅杯」;

手語語序是:「綠」「杯」或「杯」「綠」

情態動詞

「可以」、「不可以」、「要」、「不要」一般出現在句末。

例如:廣東話

「這星期六我可以去你家嗎?」

手語語序是:「這」「星期六」「我」「去(你)」「家」「可以」

香港手語大致分四種類型:

模擬——模仿事物外形,如「電話」、「飛機」

形象——模仿動作,如「拍照」、「吃飯」

字形——以中文字字形表達,如「人」、「工」、「王」

寓意——例如「學習」、「忘記」

資料來源:香港手語初探、啟聾手語視像字典

手語教學被邊緣化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六十年代創立的華僑聾啞學校,為現今的香港手語奠下發展基石,同一時期有多間為聾童而設的聾校或聾童會成立,大部分採用手語教學,畢業生都能操流利手語。」然而現時全港只剩一間聽障特殊學校,以手語及口語教學。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後,大部分聾童及弱聽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使懂手語的聾人逐漸減少,而助聽技術不能幫助聾童或弱聽兒童完全恢復聽覺。Jenny表示,「在主流學校讀書,少接觸手語。很多主要用唇讀、筆寫、發信息等方式和別人溝通。」聾童在主流學校讀書是否好選擇?曾於主流學校讀書的Jenny認為,「不一定,視乎學校提供的支援和教育質素。即使有特殊教育小組,但往往資源和支援不足夠。」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自二○○六年開設「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讓聾童及健聽兒童共同在手語雙語方式下接受教育,Jenny表示,「計劃以往由賽馬會撥款,現在由其他基金資助,但有限,希望新特首能撥資源,長遠延續此計劃,讓聾童能夠享受平等教育。」

手語之重要

龍耳創辦人兼手語翻譯員邵日贊同樣認為手語是十分重要。

他解釋,「手語是聾人的母語,因為手語是用圖像形式去表達,讓聾人能直接溝通和學習知識。如果單憑唇讀,會造成很多誤會,例如美國、蘋果、畀我,發音唇形相近,如果加上手語,才不會誤解當中意思。有些人說話時嘴部動作不太明顯,或長有鬍子等等都令聾人難以唇讀。健聽人士說一句話,常以為弱聽人士完全聽到,他們其實可能聽漏一些字,便不明白你說什麼,甚至接收了相反的意思。」

最想聽音樂

Jenny:「聽不到聲音的世界好靜,香港這麼繁忙,我覺得自己好幸福。如果能給我一分鐘去感受健聽的世界,我想聽聽音樂,很想知道音樂的聲音到底是怎樣。成長過程,我曾因為聽不到聲音而不開心,尤其是因為溝通的問題。但讀大學之後就沒有了,因為我接受了自己,遇到問題亦懂得找解決方法。」

生活上不便……

意外現場,聽不到消息

Jenny:「聾人在生活上遇到意外事故是相當危險。如港鐵車廂最近發生火警,即使聾人身在現場,也未能即時知道危險及如何應變,因車長是用廣播方式通知乘客,沒有顯示屏提醒聾人。以前聾人生活更困難,科技進步有助改善聾人生活,但仍不足夠。現在用call車apps,輸入身處地點和目的地便可call車,但訂枱、叫外賣等,也要依靠健聽朋友幫忙。」

看電視,字幕未必幫得上

目前大部分電視上的重要資訊節目,只設有字幕而沒有手語,不利聾人吸收社會資訊。看電視劇集,聾人聽不到,也可看字幕?邵日贊表示,「聾人不一定完全明白,因為聾人未必理解當中字詞,而且句子文法可能使他們不明白當中意思,現在的字幕是跟健聽人士的語序。」

突發事件

去醫院、警署如何求助?

現時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及診所,一般會為有需要聾人安排免費即時傳譯服務,病人亦可於預約覆診時一併預約手語傳譯。Jenny:「但因宣傳不足,很多聾人都不知道。」邵日贊指出,「我從事聾人服務十七年,也是聾人機構創辦人,但從沒聽過有這個服務!」

現時聾人如需要翻譯陪同到警署或公立醫院,一般會自行預約手語翻譯員。

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

Jenny表示,「然而香港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上的登記翻譯員有五十四名,但估計只有十多人是全職手語翻譯,不可能照顧全港使用手語的聾人需要。有聾人朋友試過急症入院,自行找手語翻譯最少要等兩小時。」

邵日贊認為,「政府應多撥資源在需要使用手語翻譯的機構上, 以助機構培訓更多手語翻譯員。」

外國支援聾人

Jenny:「很多國家對聾人及其他殘疾人士的支援好過香港很多,例如美國有《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保障健聽或聾人小朋友,也享有平等的資源。此外,聾人找工作時,政府會提供手語翻譯服務,聾人入院,醫院有責任安排手語翻譯,美國的聾人或殘疾人士,得到一定保障。

芬蘭,丹麥、瑞士這些北歐國家,亦很尊重殘疾人士,讓聾人和健聽人士平等生活。在芬蘭,若小朋友是聾人,政府會資助父母免費學習手語,但香港沒有。」

龍耳組織成立

龍耳的成立,始於聽障青年李菁的逝世。

性格積極熱誠的李菁,因深度弱聽,完成大學課程後一直找不到工作,二○○八年三月的某一天,在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二十六年的生命。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一條龍,來到世間接受割耳的手術。可是,我一直找不到那雙龍耳,我想找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的龍耳。」李菁曾寫下這樣一段心聲。同年七月,李菁家人聯同義工,一起成立「龍耳」,協助聽障人士投入社會,延續李菁未完成的路。

龍耳提供手語翻譯服務、手語課程、就業培訓等等,亦設立功課輔導津貼計劃,津貼子女的補習費,以減輕聽障家長壓力。二○一四年更成立「龍耳手語網上電視」,向聾人提供社會資訊。

現時龍耳經費倚靠公眾人士捐獻以及不同基金的不穩定資助。

網址:www.silence.org.hk

網上手語字典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製作的「手語瀏覽器」,記錄香港聾人常用的香港手語詞彙及詞彙變體(3651個),市民可依人物、情緒、日常生活、法律等不同範疇,了解手語打法。除了網上字典,他們亦製作了手機應用程式「香港手語初探」,提供香港手語詞彙,介紹香港手語句子結構。

手語瀏覽器:www.cslds.org/hkslbrowser

文、圖﹕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