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專輯:【第十九回 下周三開館】 金庸館朝聖變身郭靖 走入小寶擒鰲拜場景

文章日期:2017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一九五五年,對於金庸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查良鏞開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往後的十七年間,金庸其餘的十四部作品陸續面世,均極受讀者歡迎,作品多次被改編成為電台廣播劇、電視劇、電影、舞台劇以至潮流電玩等,對華人流行文化影響深遠而廣泛。去年,康文署構思多年的金庸館正式落實,落戶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將於三月一日起公開展覽,展出藏品共百多件。

常設展覽 廣納珍藏

「一個成功的展覽,要有能吸引觀眾的展品,也要把想說的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負責是次項目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如是說,那麼金庸館的展覽將會說一個怎樣的故事?「查良鏞博士是一個博學、勤奮的人,他憑一支筆,既要寫政論,又要寫小說,他的成就還有辦報和參與社會活動,如基本法的起草等,在現代文學界和出版界,以至世界華人讀者群中,金庸都是一個大名字。去年舉辦的『我與金庸徵文比賽』,中學組別參加者的作品很有質素,會想到以金庸作品中的角色性格投射在自己班上的某某同學身上。有的會藉某個小說人物的名義寫信給另一個角色等,看得出他們對金庸小說的內容十分投入。去年書展,我們也有一個關於金庸作品的展示區,遇到不少學生及年輕的讀者,他們對金庸作品都很感興趣。我們希望可以將這位極具影響力的文化人精彩的故事講得清楚,由於這是常設的展館,日後會按不同主題展出不同的藏品,在開幕的展覽上,會先以最令人感興趣的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小說對本地普及文化和生活的影響作為主線,希望將來有更多金庸愛好者將他們的珍藏捐贈或借出,繼續豐富展覽內容。」

手稿窺見大俠個性

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任職多年的林國輝,過去參與過約三十個歷史文物展覽的籌劃,但他表示金庸館跟過往的項目有很大差別。「策劃文物展覽,最重要是找到難得一見,並能夠反映一個時代高超工藝水平的展品,透過展品介紹一段歷史。在過程中要到內地或不同國家地區的博物館洽談,游說別人將珍藏或展品借出。籌劃一個文物展過程艱巨,但目標文物的清單,我們卻是心中有數。但金庸館籌備時,卻要一邊蒐羅展品,一邊構思展覽內容,現在所得的館藏,是我們進行文獻及照片徵集,並與金庸的家人、曾經共事的同事好友商借的成果。除了蒐羅金庸的小說不同年代的版本,我們還會在各方面了解金庸,包括他的事業和個人興趣。例如我們知道金庸愛書,會請人替他把舊書籍一本本重新裝訂及包好來存放,他習慣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並在書頁上做旁註。我們就請查太借出金庸寫有眉批的書籍。得悉金庸在二○○○年為中國《收穫雜誌》撰寫、其後收錄在《金庸散文集》中的自傳體散文式短篇小說〈月雲〉,又向查太徵求這篇文章的手稿。查太對是次展覽很支持,我們的要求,她都盡力配合,甚至是金庸的私人物品如眼鏡、圍棋棋盤、相機等,她都慷慨借出。」

林國輝得悉新加坡資深報人及作家杜南發擁有金庸撰寫《笑傲江湖》時的手稿,更親自飛往當地與他會面。林國輝表示,在策展過程中,對金庸的作品及其個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林國輝對於金庸作品的認識始於大學時代,大學修讀歷史系,中學時期已經對歷史產生興趣。「我們學寫作,常常會讀張曉風、白先勇等作家的作品,校方很注重歷史方面的教育,老師對於歷史認識也很廣博,是講故事高手,我因此愛上了歷史。老師在課堂上提及中國近百年的狀况和中國積弱的因由,但當時課程卻不包括最近數十年的歷史發展。我開始接觸傷痕文學,讀陳若曦等作家的作品,發現當中有不少片段,單憑課堂聽課及課本的內容是不足以掌握的,方才明白要認識歷史,非下工夫多方鑽研和發掘不可。」

林國輝在中學時代讀古龍的武俠小說,喜愛其曲折懸疑的情節,某年暑假他和同學一起往新疆旅行,在西安火車站的地攤,他買下第一本金庸小說。「那一本是《射鵰英雄傳》。一翻開就停不下來,那趟旅程交通時間很長,每次坐車就埋頭看,當時也沒有想到可能是盜版……」林國輝笑着回憶。

滲文史資料 妙寫國際關係

初讀金庸,林國輝雖然只是當作一般消閒讀物,但已感到其作品超越了其他武俠小說作者的境界,他一口氣讀了《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及《笑傲江湖》。直到去年籌備金庸館,林國輝重讀金庸,並把全套讀畢,這一讀,他彷彿觸摸到金庸創作背後的心懷和對自己作品的期許。

「《射鵰英雄傳》的故事背景為南宋,那個時代的南宋處於弱勢,要以守城的策略去保護邊境。我接着讀的《天龍八部》,則以北宋為故事背景。宋朝在公元九六○年出現之前,國家處於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宋朝統一中國後,又遇上金人的興起,這個距今約一千多年前的世界,國際關係很複雜,有很多族群的關係,我很欣賞金庸的選材,他將宋、金、蒙古的關係描述得很好。當中有不少大場面,如郭靖黃蓉守襄陽城,蒙古軍攻城等均描寫得很精彩。此外,小說還會附有和故事相關的人和事件的歷史資料,如傳真教和成吉思汗的家世等,可見作者本身對於歷史的熱愛,很認真去做歷史背景的研究,而中國人注重的道義觀念,還有書法、圍棋等傳統文化藝術及遊藝項目,以至中藥醫術都在不同的故事場景中出現,我相信他是希望透過作品去傳遞中國文化和歷史知識。」

反思大時代下百姓生活

金庸寫《笑傲江湖》時正是文革的年代。當林國輝讀到書中關於氣宗和劍宗的矛盾時,不期然聯想到當年國內經濟發展經常提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問題。「金庸在描述小說所設定的時代的同時,跟他自身所處的時代也有所呼應。這是很特別的寫作手法。我相信金庸在執筆之際,對於其身處的局勢存在某程度的反思。」

多媒體展區 化身令狐冲出招

林國輝說,過去歷史的書寫,很少會探討普羅大眾的生活和他們的想法,而眾多古代史料,對於某一件事件的描述也大多從統治者和精英階層的角度去着墨,故金庸作品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想像的空間。「比如當遼和宋對壘時,雙方的百姓生活及他們對戰爭的看法如何。小說的描寫,相信能提起讀者進一步認識及研究歷史的興趣。」

沒有列出角色人物的名單,沒有情節重點備忘,金庸就憑建構在腦中人物的獨特性格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創作出膾炙人口的故事,讓身處社會不同階層,生於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華人都能投入其中。這樣一個說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將會在一個由多媒體視聽導賞廳改建而成的展館中上演,除了以傳統模式陳列展品,場內也會有一些展區以多媒體元素與觀賞者互動,觀賞者可以化身成為金庸小說的角色如郭靖、令狐冲,使出各路武林高手的看家本領,也可暢遊金庸筆下的重要場景如韋小寶擒鰲拜。在過去六十多年,「金庸」已經成為世界華文讀者的共同語言,林國輝說,館方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將金庸的故事呈現,吸引不同年紀及階層的人士來閱讀。

■林國輝

林國輝,文化博物館館長(歷史)。一九九○年代加入香港歷史博物館,曾經協助籌辦超過三十個不同題材的文物展覽,包括「市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和工藝」、「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辛亥革命百周年展」、「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和「宮囍:清帝大婚慶典」,以及相關的圖錄編纂工作。

文:劉倩瑜

圖:馮凱鍵、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

編輯:林信君

liter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學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