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脫下口罩 捕捉醫護「人」心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19日

【明報專訊】去求診,醫護人員總被口罩遮着臉,看不到表情。

但口罩下的臉,是否真的冷冰冰?

脫下制服,有人會抱着小狗笑得見牙不見眼,有人會用長者優惠坐輕鐵四處逛,有人會拿着環保袋買菜為家人做飯,有人會滿心歡喜在辦公室與太太一起吃便當,有人會在放假時探望病人。

「一般人想像醫生,除了在診所看到的形象,就是覺得醫生好富貴,有靚車、靚樓,這樣想不是錯,但我們對醫護人員,還可以有更多想像。」紀實攝影師謝至德說。

今年是醫學在香港落地生根的第一百三十年,港大醫學院舉辦「大醫逸照」攝影展,由謝至德花兩年時間,追拍二十九位港大醫學院的教授、舊生、學生,並邀請三十二位醫生一同展出攝影作品。

脫下制服,醫護人員也跟大家一樣,各有生活日常。由鏡頭前被拍的醫生,到鏡頭後拿相機的醫生,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說,每張相片都有故事。

每位主角各有一張黑白照,一組生活照,黑白照以一個逾百年歷史的鏡頭所拍,以銀鹽相紙曬成,象徵穿越逾百年的醫學發展,而生活照,則是謝至德每人跟拍多次的成果。梁卓偉笑說:「全都沒有作狀的,好累睡着覺都被他拍到!」鏡頭下,由一九五二年畢業的前醫學院院長楊紫芝教授,現任院長梁卓偉,蔡堅、梁智鴻等資深醫生,到二○一六年入學的中西醫學生、護士學生都有,呈現不同世代的醫護人員,生命中的不同時刻。

醫護不是「機器」

現代醫療制度被質疑非人化,將病人變成生病的「肉體」,而非有個性的「人」。也許醫護人員也這樣被看成是專業的「機器」,謝至德與梁卓偉說,希望呈現大家看不到的一面。「我們想深入社區,會到各地展出,若病人在到醫院大堂見到照片,相裏面的醫生,可能就在樓上醫緊人。大家會知道,醫生都是人來,不會好神化(醫生)或變成機器。」梁卓偉說。

病人的生死訣別是醫生的工作日常,但謝至德仍記得,有次肝臟名醫黎青龍面對因延誤醫沿而失救的病人,站在哭得無助的家人旁邊,一臉無奈。「我們做判斷時要客觀專業,但不代表靜下來沒有感慨,若你的心還不會痛,你就應該停下來。」梁卓偉說。

「大醫」醫德同理心

謝至德希望相片可帶大家進入醫護人員的世界。「像蔡堅,你覺得他好惡好威嚴,但你看到他抱着小狗,突然好柔情,成個樣不同了,不可只看表面去判斷一個人。現在整個世代,好多時覺得只有絕對的對或錯,我好想大家去看展覽時,放下比較心跟一些判斷,先去了解別人。像去看醫生拍的作品,可以先不想『我都影到啦』;而是思考他們想表達什麼。」

梁卓偉說,攝影展除了是展覽,更是教育。影展取名「大醫」,不是指很有名的大醫生,而是唐代「藥王」孫思邈所提出具有醫德、醫術的醫生典範,而醫德之一,是關心病人,關心,源自同理心。「你不會告訴學生看chapter 2第30至35頁就學會同理心,但透過這些相片,我可以說許多故事。」

「大醫逸照——慶祝香港醫學發展一百卅年攝影展」

時間:即日至3月29日(免費)

地點:香港中央公共圖書館地下展覽館

註:四月至五月展覽將移師港大校園、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及不同醫院,詳情請留意港大醫學院

facebook專頁:HKU Medicine

文﹕黃熙麗

圖﹕謝至德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