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羅浮宮,800年的業 四月香港展縮影歷代宮殿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19日

【明報專訊】生來不是法國人,總也聽說過羅浮宮。早前坊間熱議香港開設故宮館,文化界有人舉羅浮宮做例,意圖拓闊討論和想像邊界——「如果要來開館的是羅浮宮又如何?」顯見羅浮宮江湖地位顯赫,品牌形象出眾。

事實上,每天慕名到訪的旅客不知凡幾,門外人潮連休館日都不放過,出自傑出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之手的透明玻璃金字塔入口,不論陰晴一樣省鏡。解決外頭人龍入得門來,聽說有一種策略,叫直奔向蒙羅麗莎,這便是名氣。

而羅浮宮真的要來香港了,不過來的不是別館,而是「縮影」。網上的宣傳語是「法國的故宮」,羅浮宮之於法國人,倒是個強大的國民身分符號,走過八百年的羅浮宮不能簡單複製,她本身就是法國歷史的一部分。

皇宮﹕原是中世紀城堡

「羅浮宮本來是皇宮,是皇帝住的地方。」羅浮宮歷史部主管Neguine Mathieux帶記者,由金字塔底鑽進去年七月才開幕的新展館Pavillon de l'Horloge,卻也是羅浮宮最古老部分。由地底走到第三層,講述羅浮宮八百年。這也是香港即將展出的「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想要講解的主題核心。記者應「法國五月」之邀,率先實地走在八百年前的護城河遺址,透過模擬圖想像古代:中世紀巴黎才只是周邊一個很小的城,羅浮宮的「種」原是個城堡,圓筒型的城堡要塞底部遺蹟,現在可供遊人近距離觀摩,一切都是新新於興建金字塔時才發掘出土,此前有關羅浮宮起源一直說法不一。

博物館﹕開館日 宣示君主專制告終

城堡後來拆卸,陸續建成今天的羅浮宮。羅浮宮的特色是大,很大,實則是一個建築群,未有金字塔前,更加不容易一眼歸納出一個便於記憶的建築外觀畫面。展覽透過模型與多媒體工具,述說由中世紀開展的羅浮宮故事,當中一個又一個皇帝,按時代潮流和個人喜好,拆毁,興建,藏珍納寶。首先住進羅浮宮的皇帝是十四世紀的查理五世,流傳至今的結構則最早承襲自十六世紀,法蘭索瓦一世命人依照文藝復興風格改建羅浮宮。後來路易十四遷居凡爾賽宮,適值歐洲啟蒙時代,羅浮宮順勢發展成藝術圈活躍之地和世界展覽中心,光華熾熱,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佔,開創沙龍新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羅浮宮博物館於一七九三年八月十日向公眾開放,以象徵宣示君主專制告終,成為世界第一家博物館。

另一戲劇性一幕,是杜伊勒里殿遭大火焚毁。互動建築模型上原杜伊勒里殿以亮燈重演着火的按鍵,很可能仍留有記者好奇的指模。杜伊勒里(Palace of Tuileries)最初由Catherine de' Medici皇后下令建造,她死時宮殿仍未完成,其後幾朝皇帝陸續擴建及修飾,由亨利四世至拿破崙三世均曾居此殿。一八七一年杜伊勒里殿被巴黎公社焚毁,研議多時決定清拆,羅浮宮平面圖從此改寫成開口的長方,法式花園則保留下來。

皇帝睡房變身文藝中心

有了前世意識,穿房過廳又可同時玩味皇朝品味。「如果你記得法國歷史,拿破崙一世一八一五年(第二度)登位,後來路易十六(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斷頭台)的弟弟路易十八回來即位,另一位弟弟是查理十世。查理十世擁有剛才我們走過的那些房間,用來擺放古董,但那本來是皇帝的居室。」領我們穿越的羅浮宮文化活動籌劃部門總館長Pascal Torres邊走邊說。

我們在阿波羅廊門前停下。阿波羅是太陽,太陽便是路易十四。

阿波羅廊是路易十四搬出前,在宮殿建造的最後一個畫廊,璧畫部分要待至十九世紀由浪漫派畫家Eugène Delacroix完成。Delacroix就是一八三○年繪畫象徵自由的《自由領導人民》的畫家。Pascal領我們走過一櫃又一櫃古董,在三顆巨鑽前停下,開腔要說的,是鑽石如何重回「娘家」的事。話說到了第三共和,由於時人並不認為鑽石是藝術品,決定出售所有鑽石,結果後來要從私人收藏中買回來。「眼前皇冠是國家擁有的唯一。古時所有鑽石都由皇帝話事,要賜給皇后,還是自己留着,但到登基之日,所有最好的鑽石都要放到皇冠上去,過後就換上水晶或玻璃。」

《蒙羅麗莎》不離法國羅浮宮

皇冠會送到香港展嗎?Pascal斬釘截鐵說不會。接下去我們還會多次聽到相同答案:「皇冠要留在法國」,「《蒙羅麗莎》不能離開法國」,當然還有其他標誌法國和羅浮宮象徵意義的大師名作和珍品。

館長強調,羅浮宮的首要志業,是要向公眾展示最上乘最卓越最大師的藝術品。以畫為例,羅浮宮藏有達文西「最好的收藏」,觀眾可以從中參透畫家的手法演進。「羅浮宮變身博物館時,這些最好的畫都在凡爾賽宮。博物館一七九三年決定開館,那時並不覺得《蒙羅麗莎》是很重要的作品,《蒙》成畫於十六世紀,到了第二次才被選中,在博物館裏與眾多大師作品放在一起,才漸漸變成帝國下最知名的大師之作,且更牽起了一次對《蒙羅麗莎》有關的歷史的再發現。」

館長提醒大家留意,由達文西於一五○三至一五○六年間將蒙羅麗莎賣給法蘭索瓦一世至今,五百年過去,《蒙羅麗莎》從未經任何復修,已是十分老舊難得。

她為什麼如此重要?「《蒙羅麗莎》是一個新的現代視野的誕生。過去從未有過。今天看來無甚特別了,但一切由她誕生。你小心看,不會看見線條,沒有一條線圍住她的臉,還有景觀或空間的塑造。之後那些(關於蒙羅麗莎的)傳說已是後話……」《蒙羅麗莎》曾在紐約,華盛頓和東京展出,「但你要知道,那是二戰後為了向美國表達解放歐洲的謝意,下不為例。(蒙羅麗莎)不可以離開巴黎,不可能。二十世紀時一度失竊兩年,羅浮宮因而變得很空虛」。

適逢巴黎正在籌劃達文西展,所以今次也不會有其他達文西作品在香港展出。

香港展前瞻﹕獨家展品 仿製大畫廊

油畫展出三月 靜養三年

那有什麼會給送到香港?其實同名展覽現正在北京舉行,但館長說,考慮到雕塑和珍物本體脆弱難抵運送的顛簸,加上油畫每趟展出三個月後必得回收,然後鎖在黑暗房間靜養三年,所以現正於北京進行的展覽,與將在香港舉行的有頗大分別。

除上面提及新館Pavillon de l'Horloge的精要版內容,當中不乏首次離開法國在外展出的精品,共約一百五十件,「有三張掛氈,兩張是路易十四,一張是Madam Pomoidou」,Neguine搶白,Pascal歪頭想了想補充,「畫作的話,有一張Rembrandt(林布蘭),只會在香港展出,《耶穌行醫》或曰《一百荷蘭盾版畫》,是二十世紀初Rothschild家族送給羅浮宮;兩幅拿破崙一世的畫像,是國家擁有,由拿破崙博物館轉過來;Hubert Robert也是香港特有,他是羅浮宮第一個畫家和收藏家,展出的畫作繪畫十八世紀的羅浮宮,是帝皇時代的畫,由於不能在兩地都展出,只能在香港展出。」

部分雕像首次離娘家

「雕像方面,路易十四的藝術學院時期,有Guillaume Coustou,香榭麗舍大道的馬像有兩隻是他造的。還有Jean de la Fontaine,《拉封丹的寓言》的作者,他的雕像是路易十六行政部門於革命前命人製作,用來裝飾羅浮宮。雕像本來放在希臘廊,那兒放着很多偉人的雕像,十八世紀的藝術家。革命前,法國的偉大人物,不論是軍人或是貴族,首要必須先是個藝術家,或作家。這雕像也是第一次在羅浮宮外展出。」

兩位館方高層,還有羅浮宮總裁Jean-Luc Martinez,均表示希望透過香港的展覽,展示羅浮宮藏品的多元和多面。「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就是一次過看到,來自不同技術不同時期的雕塑,比如亞述和巴比倫文化的起源,至十八世紀後,不同材質不同技術;由美索不達米亞時期到十九世紀;很多都是第一次在羅浮宮以外展出。」Neguine說。

拿破崙公仔說故事

由於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館的展場比北京大一倍,雙方策展團隊空間可以動心思,譬如設計拿破崙一世的人型公仔說故事,又譬如立體地將羅浮宮的觸感帶到沙田。展場將分成不同部分,着力重現羅浮宮不同房間的氛圍與個性,帶出不同觸感,讓觀者感受置身不同時期的宮殿。「但不是Period Room。Period Room是美國傳統,當時美國人無錢去歐洲,二十世紀初便有Period Room的出現,讓人可以有個體驗。香港的不是,但又有點是。不會是按歷史一個時期一個時期,但又會引起一些聯想,連繫到羅浮官不同的房間,譬如Apollo Gallery會讓人想起這裏收藏了皇冠。」當我們走過電影時常到此取景的大畫廊(Grande Salle)時,Pascal透露,屆時沙田會仿製一個微縮版。

大師作回顧歷代價值觀

隨着時間向前推移,不同的改變亦出現,羅浮宮的建築凝住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璀璨,但看的眼光已不再一樣。正如Pascal說,羅浮宮除了大師以外其他都不要,但誰是大師這觀念卻不停轉變,「十八世紀很多藝術家在浪漫時期都得不到賞識。又如皇冠的珠寶,在第三共和時,因為君主政體要完結了,第一帝國(一八○四至一八一四,一八一五),第二帝國(一八五二至一八七○),第三共和,到開始有共和,君主的象徵都不想要了,珠寶都賣掉,那很荒謬,因為那都是藝術代表作,作為一個共和國的博物館,科學的博物館,我們展示的是如何從歷史中看世界。其他大學和博物館人員,都會來研究我們的藏品。」

「羅浮宮一個很重要的面向,是我們的文化的孕育,十九世紀殖民主義是普世想法,這在今天來說完全不能想像,所有人都會反感,但十九世紀時大家都在做這樣的夢,表現出來的都是戰爭的暴力。今日來說已是不行,但回顧法國歷史則可以,很多大師作品都是出自古時的殖民地,希臘,意大利……」羅浮宮的館藏至今仍不斷增長,一戰時期,羅浮宮的藏量只有現在一半,「很多人送藏品給國家和羅浮宮」。

法國人的文化根 館藏不賣!

不過,當代的政經發展不免也給羅浮宮帶來挑戰,國策轉變以後,國家不再獨力支撐羅浮宮的財政,有一半的支出得由羅浮宮自己想辦法。羅浮宮於阿布扎比的分館快將開幕,這宗交易,讓羅浮宮穩袋十億元歐羅。Pascal澄清,固然法國的博物館特別是羅浮宮都需要這筆錢,但羅浮宮還是有別於古根漢一類的私人博物館,只着眼生意,羅浮宮的政策是不賣館藏,還要向外推廣自己的專業識見和文化內涵。根據與阿布扎比的協議,新博物館可使用羅浮宮的名字三十年,期間羅浮宮需要會借出藏品,傳授專業知識加以扶助。外借藏品預期會引發不少爭議,「因為羅浮宮的館藏對法國國民來說很親密,不是錢,是記憶,羅浮宮這個符號,就是我們文化的根。走着瞧吧。」

香港展部分 焦點展品

古文明

.《官員坐像》

出土地點不詳

古王國時期,第五王朝,約公元前2500至前2350年

.《獻給巴烏女神之古迪亞王子立像》

1881年鐵羅(拉格什吉蘇古城,今伊拉克)出土

新蘇美爾時期,約公元前2120年

.《寶石浮雕奧古斯都像》

奧古斯特‧卡佩涅亞

羅馬薩拉里亞大道、普黎史拉墓窟山土

其他

.《馬首》(塑像殘件)

希臘阿提卡地區出土

約公元前510至前500年

這是羅浮官一個新購的館藏,約於十年前購入。

.《古羅馬皇帝裝束的路易十四騎馬像》

弗朗索瓦‧吉哈東

(Francois Girardon)

十八世紀初

路易十四要求吉哈東用銅造一個很大的像,巨型的騎馬銅像原本安放在Place Vendome(芳登廣場),法國大革命時所有王室雕像都被消失,只剩一個微型版留在羅浮宮。

.《羅浮宮大畫廊重修建議》

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

約1785至1790年

畫中可見十八世紀的羅浮宮模樣。

.《1882年杜伊勒里宮遺址》

朱塞佩‧德尼提斯(Giuseppe De Nittis)

1882年

畫中可見焚毁後仍未拆卸的杜伊勒里宮。

.《耶穌行醫》,或曰《一百荷蘭盾版畫》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約1649年

由於畫作在外展出三個月後需要鎖在黑房三年,這張大師作品只會香港展出。

.《作家尚‧德拉封丹(1621至1695年)》

皮埃爾‧朱利安(Pierre Julien)

1785年

十八世紀作家及藝術家的地位崇高,皇帝命人給偉人雕像以裝飾羅浮宮。

■info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日期:四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二十四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文﹕黎佩芬

圖﹕黎佩芬、法國五月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