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專輯:【第二十一回 鄭政恆論金學門派】 百家點評金庸妙筆 對照歷代名著較勁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1日

【明報專訊】千呼萬喚始出來,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金庸館終於在三月初開幕,開館之初參觀者眾,至於能否帶來金庸小說的新一輪熱潮,還是言之尚早。

我在九十年代開始看金庸,在互聯網尚未發達的年代,一本又一本捧着追看,如今金庸小說的讀者之數,似乎不如往昔,但也無礙我們進深了解金庸的小說世界。

2016年我編輯《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一書,預備過程中,參考了多部論文集和金庸小說研究專書,當然也蒐羅了不少單篇論文、文集、雜誌及網絡文章。在看資料的過程中,我梳理了中港台及海外的金學評論發展歷程。

文學賞析派 推敲江湖隱型結構

金梁並稱,兩大武俠小說名家同時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冒起。當年著名報人羅孚編輯《海光文藝》(1966年創刊),為了打響招牌,就請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化名佟碩之,撰寫長文〈金庸梁羽生合論〉,這篇文章是半個世紀以來新派武俠小說研究的重要文獻,不能不看。

可是,金庸小說研究的興盛期,是八九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無綫電視的金庸小說改編劇集掀起狂潮,而金庸小說席捲台灣和內地,在遠景出版社負責人沈登恩的主催下,倪匡寫了他的首部金庸小說評介著作《我看金庸小說》(1980年出版),書中為十四部小說排位,逐一點評,提出不少可供發掘的話題與角度。

除了倪匡,溫瑞安是另一善寫而且善評的好手,他以個別著作為討論重心,貼近文本分析,在八十年代中先後推出了《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天龍八部欣賞擧隅》。 同一時期,傳媒人薛興國出版《通宵達旦讀金庸》,香港作家楊興安寫了《漫談金庸筆下世界》,其後楊興安還出版了《金庸小說十談》和《金庸小說與文學》。然而以出版數量而論,香港作家潘國森可謂相當突出,自《話說金庸》開始,接連推出了《總論金庸》、《雜論金庸》、《武論金庸》、《解析金庸小說》、《解析笑傲江湖》、《解析射鵰英雄傳》等專著。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明窗出版社推出多部金庸小說研究著作,例如有吳靄儀的《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情》和項莊(董千里)的《金庸小說評彈》等。

以上著作都可歸類為文學賞析派,重視作品文本、小說情節、人物描寫、藝術手法,旁及一些人生思想和宗哲意義,就小說談小說,細讀作品。

文學賞析派也有新的發展。2003年,陳鎮輝出版《金庸小說版本追昔》一書,就另闢版本學一途。最近幾年,著作不少的香港學者陳岸峰,出版了《醍醐灌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思想世界》和《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兩書,作者對古典文學有深入研究,觀察銳利而深刻,陳岸峰可算是當今文學賞析派的主將。

《醍醐灌頂》探討金庸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武功文化、俠之觀念、情俠結構、魏晉風度、異域書寫與歷史省思,注重小說的思想層面。《文學考古》探尋金庸小說的人物原型,連繫古典小說的角色、情節、對話、細節,陳岸峰稱之為「隱型結構」,依學術話語,就是「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文學考古》相對注重小說的文學層面。

文化研究派 探討港式小寶神功

九十年代的金庸小說評析,不少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例如霍驚覺的《金學大沉澱》分析「金庸現象」,焦點已不在作品本身。香港資深文化人馬國明的〈金庸的武俠小說與香港〉和〈金庸與金融〉等論文,發掘金庸小說隱含的不少社會課題和政治信息,包括身分認同、民族大義、兩性關係、父權主義崩潰等等,議題和文本已不相伯仲。

《鹿鼎記》是文化研究派倚重的文本,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田曉菲的〈從民族主義到國家主義:《鹿鼎記》,香港文化,中國的(後)現代性〉一文,最見眼力。她從文化社會角度研探《鹿鼎記》,從《鹿鼎記》的後設書寫出發,進入小說中反對民族主義,到支持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轉移,以至最後分析九十年代改編金庸小說的香港電影,探索香港電影人如何抱着後現代態度,在幽默中顛覆和嘲諷,超越意識形態的限制。

除了《鹿鼎記》,《笑傲江湖》跟社會文化也關係密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史書美的論文〈性別與種族坐標上的華俠省思:金庸、徐克、香港〉,從金庸的《笑傲江湖》和徐克的三部相關電影,發掘移民者、流放者及海外華人的角度視點,考察邊緣的華俠文化想像。

金庸除了是作家和報人,也是編劇,而文化研究派也重視小說的影視改編,影評人蒲鋒的〈從林歡到金庸——查良鏞由電影劇本到小說的寫作軌迹〉和〈紙上武林躍現銀幕 細數金庸改編熱潮〉(見明報金庸專輯第十七回),以及拙文〈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金庸小說與香港電影〉(新版收錄於《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回顧了金庸的劇作和小說改編電影,但目前為止,關於電視連續劇改編的討論還是比較少見。

中國大陸的金學重要人物有馮其庸、嚴家炎、陳墨,其中陳墨以量取勝,獨佔鰲頭,少壯派的宋偉傑(現於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任教)在1999年出版的《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金學著作中鶴立雞群。

金學點評派 馮其庸自成一格

中國紅學泰斗馮其庸的金學著作自成一格,他於今年1月22日去世,享年九十有三。

在八十年代,馮其庸發表大量《紅樓夢》研究論文,也在1981年開始閱讀金庸(二人同年出生),1986年,馮其庸撰寫〈讀金庸〉一文,1987年與金庸會晤。1991年馮其庸在《讀書》發表書評〈瓜飯樓上說金庸〉,後增訂為〈讀《金庸筆下的一百零八將》〉,是年也寫成〈關於俠文化〉,為《中國現代武俠小說鑒賞辭典》的序文,1996年寫成〈《金庸研究》敘〉,後改訂為〈評點本金庸武俠全集序〉。

1997年馮其庸更寫了〈《書劍恩仇錄》總論〉、〈《書劍恩仇錄》回後評〉、〈既是武俠的,更是文學的——評批《書劍恩仇錄》後記〉、〈人性的展示——論《笑傲江湖》〉、〈《笑傲江湖》回後評〉、〈評批《笑傲江湖》後記〉多篇文章,1997年是馮其庸金學研究豐收的一年。這些文章盡收於他在1999年出版的散文隨筆選《夜雨集》的序跋篇。

從其著述可見,馮其庸是名副其實的紅學和金學研究兼長,而以下就集中討論他在金學方面的研探成果。

〈讀金庸〉是馮其庸在八十年代中的金庸小說讀後感分享,而〈讀《金庸筆下的一百零八將》〉、〈關於俠文化〉和〈評點本金庸武俠全集序〉都是著作序言,礙於寫作目的,似乎未見個人獨到心得。《評點本金庸武俠全集》中,馮其庸負責評點《書劍恩仇錄》和《笑傲江湖》,以下且評說馮其庸的金庸小說評論。

〈《書劍恩仇錄》總論〉一開始就展現紅學泰斗的獨特眼光:「《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他創作這部小說時,還只有三十歲,恰好是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年紀。」然後馮其庸為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傳說,記下日本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蕭一山《清代通史》、金兆豐《清史大綱》、馮柳堂《乾隆與海寧陳閣老》中,一共四則資料記載,展現了考據的學問工夫。

馮其庸在總論中的分析策略,是由歷史背景的剖析出發,思索當時(乾隆年間)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進而切入文本,分析小說主角陳家洛的英雄藝術形象,而馮其庸讚許金庸破格地刻劃出帶有缺陷的英雄形象,至於悲劇命運下的霍青桐和典型兇惡的奸人張召重,都是成功的小說人物塑造。

馮其庸也談到小說中婚姻、感情和愛情描寫,以至金庸把武俠小說文學化和社會化的成就,馮其庸突出的重點是金庸有意用小說反映社會和生活,包括人物和個性,但在「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又注入了相當多的浪漫主義精神……大寫意的手法,重在神遇,注意塑造人物的精神氣質。總之,莊周式的汪洋恣肆,浩瀚無際的氣質,已經在這第一部書裏都有所顯示了。」

馮其庸的《書劍恩仇錄》評點,多歷史和地理考據,注重知識背景和典故出處,另一方面他也注意金庸的文章筆法,補筆、省筆、閒筆、伏筆、收筆、天外飛來之筆、驚人之筆之語,分門別類,看得仔細入微,馮其庸的評點又時而插科打諢,輕鬆幽默時倍添親切,咬牙切齒時更添氣氛。

馮其庸在每一回過後小結略評,《書劍恩仇錄》一共二十回,因此有〈《書劍恩仇錄》回後評〉二十則,馮其庸點出該回的優點妙筆,讓讀者可以回頭細味,想深一層,尤其是馮評特意將《書劍恩仇錄》與清代小說對觀,如第十七回,關明梅悟出陳正德、袁士霄和自己齟齬不合,始知人生緣法,可與《紅樓夢》〈情悟梨香院〉一回對看;又如第十八回,陳家洛與張召重決鬥的描寫,可與《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媲美。

馮其庸也評點了金庸另一部代表作《笑傲江湖》。〈人性的展示——論《笑傲江湖》〉是一篇長文,馮其庸注重小說的人性刻劃,例如劉正風和曲洋的人性光輝和思想內涵,比《列子.湯問》和《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更豐富鮮明。岳不羣的奸詐就可比《三國演義》的曹操,但更加虛偽,而令狐冲、任我行、左冷禪、莫大先生等也有突出的人物形象。

馮其庸勾勒出《笑傲江湖》的大小結構脈絡,都不離「武林爭霸」的故事核心,至於金庸的文筆,馮其庸更推許為「近得之於東坡,遠得之於莊子。」至於〈《笑傲江湖》回後評〉就相對簡約,但他點出《笑傲江湖》之曲,由秉持藝術、友情、正義精神至上的劉正風和曲洋二人悲奏,到自由自在的令狐冲和任盈盈和鳴偕奏,可謂提綱挈領。

綜觀馮其庸的評點工作,學效金聖嘆、脂硯齋、毛宗崗、李卓吾、鍾惺、譚元春的文評傳統,將昔日的評賞習慣推陳出新,馮其庸活用評點,他的金學研究因此自成一格,功不可沒。 

■諸子評彈

●董千里評彈

董千里與查良鏞認識及共事多年,也是金庸迷,他以筆名項莊論盡金庸作品,起初文章見於報紙專欄,後來輯成《金庸小說評彈》出版。

●名家點評

明窗的《諸子百家看金庸》共有五輯,作者陣容強盛,包括三毛、董千里、杜南發、林燕妮、談錫永、陸離、張大春、溫瑞安、羅龍治等名家。

●陳岸峰賞析

對古典文學有深入研究的香港學者陳岸峰,出版了《醍醐灌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思想世界》和《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

●吳靄儀睿見

吳靄儀對金庸作品甚有研究,曾寫過多本專書及文章,包括《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情》等。

文:鄭政恆

圖:冼偉強、黃志東、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liter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