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吾土】詩情畫意‧紅石門下路

文章日期:2017年05月31日

上篇<征紅石門 賞印洲塘>介紹上路 (下苗田登大峒,東走至紅石門坳北降) 到紅石門。這次講述難度較高的下路。地圖裏數目字1-10 (圖01) 就是離開紅石門回烏蛟騰路線,前往紅石門則從10到1。上篇廣角鏡拍風景,這篇加一些近距離看生物、石頭。

上篇只說到紅石門Lagoon防波堤及與往灣洲相隔百來米之紅石門水道南岸所見之景色 (地圖數目字1-2)。即使會走這類政府沒命名、沒維修路線的遠足者,加上拍照或停下來看看景,從烏蛟騰起步到達紅石門用上3小時並不算慢,因此很多人看過上篇描述的景觀後便踏上回程。

盪排頭

紅石門Lagoon防波堤西端叫乾門咀 (地圖數目字1)。從防波堤向南望Lagoon大概中央位置,看到一條「巨鱷」爬入水。(圖02-03)

走過防波堤上往東到一個咀叫盪排頭,海岸線往南陷入一個小灣。這幾百米的路程很少人來,卻是賞石,甚至珊瑚的好地方。如果有把握在日落前回到公路,盪排頭值得花半小時一遊。(圖04-06)

走過防波堤後 (圖07-08的右方) ,向西回望Lagoon。

紅石門以至印洲塘一帶岸邊,沙岩含鐵量高所以是紅色的,白色的石脈穿插其間饒添觀賞價值。聽懂地質的朋友說,石脈是較堅硬的石英。(圖09-22)

鹹魚埕

玩完盪排頭,回到乾門咀,沿紅石門南岸向西北行,去到地圖數目字2的位置,海岸線沿西南陷入像一個W字母及一個C字母形狀的海灣。這海灣叫鹹魚埕,是本來已非常精彩紅石門下路的精華。(圖23-33)

圖28中間偏右狹窄水道是在鹹魚埕內望到的紅石門。

有一點要緊記,這海灣地勢極低,若非最低潮時,除非準備濕腳,否則走不過。跟所有「綑邊遊」一樣,一定要在天文台網站看地區潮汐表,不是任何一日都適合。

潮漲時甚至無路可行,潮退則某些石面可寬逾10米。尤其是灣內有幾條溪澗口,鹹淡水交界又沒急水流的地方都有利紅樹林生長,而在退潮時或可避免走上紅樹林的泥潭。再者,水淺時拍照水底下也是紅色的海床顯得更清楚,相片更添色彩。(圖34-37)

圖38-39攝於地圖數目字3的位置向南望,在這裏要留意西邊紅樹林叢中有山徑口,登上約30米山丘頂,然後向南再轉西落牛角涌。

牛角涌

牛角涌就是地圖數目字4的位置。從山丘走下來右 (北) 邊是海灣盡頭的碎石灘,左 (南) 邊是一個不知是哪個年代人工造的河口。(圖40-41)

上一篇說過在紅石門水塘看倒影,想到常建的詩句「潭影空人心」。來到鹹魚埕及牛角涌,就會領略到下一句,連鐘磬聲也沒有的真正「萬籟此俱寂」。紅石門作為進出印洲塘水道,間中會有船的摩托聲,狹窄水道也有波浪拍岸的聲音。鹹魚埕內,如果屏息靜氣,萬籟此俱寂。用英語說:deafening silence,或者Simon & Garfunkel的名曲《The Sound Of Silence》。(圖42-43)

在牛角涌可選擇3條不同回程路線,全都是在海灣的西端。

(A) 沿山徑上攀至約海拔30米,山徑分左右,轉左向東南行,大概1公里便去到紅石門水塘,然後走上一篇介紹的「上路」回去。走A路可看到鹹魚埕的地形,也是欣賞印洲塘山中有湖、湖內有島美景的另一角度 (圖44-46)。有人 (尤其是老外) 喜歡整天躺在沙灘對着茫茫無際的大海無所事事。無際大海怎及得上一步一景看山水?行山經驗豐富而裝備充足的,一定能領略「綑邊遊」,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曲廊與屏風,也就是營造這意境。

(B) 沿山徑上攀至約海拔30米右拐,向西北走。這路線往右 (北) 望,可見到恍似峽灣的景色,雖然峽灣兩岸的山都很矮。

有說牛角涌 (圖47-49右方) 之得名乃因從圖48的位置看,海灣像一對牛角。

(C) 如果已走過 (B) 路的,可在牛角涌西端不上山徑,而轉北 (右) 綑邊。圖50是綑邊看圖49同一地點。

(B)、(C) 兩路起點同為牛角涌,終點均是大水湖。圖51-52展示大致同一方向而是高低水平差異而看到頗不相同的風景。蘇子瞻曰:「遠近高低各不同。」

(B) 路較短但要登至約50米高,有登高望遠的效果。(C) 路則感受綑邊的樂趣。(圖53-55)

大水湖──迷椏走廊

地圖數目字5是大水湖。(圖56-58)

大水湖有兩條溪澗入海,西邊的叫黃竹涌,東邊的不知名。在東邊溪澗的西岸有一相當明顯山徑,從這裏向西南攀。在一兩個不甚明顯的叉路都要靠左 (南) 走,一直登上170米高的小山,即地圖數目字6。圖59是從這裏向東北俯瞰印洲塘及大水湖。

這是走「下路」的最高點。要留意走右邊 (西北) 的下山路,下降至約70米,到達黃竹涌 (地圖數目字7) 上游一處小平地。新界東北很多溪澗都有或大或小的壺穴,黃竹涌在這處卻出現幾個罕有的方穴。(圖60)

黃竹涌西向東流,跨過黃竹涌左 (西) 拐大致向西南偏西沿溪走,小徑然後偏北離開黃竹涌平緩上走到大約海拔90米 (地圖數目字8) 再緩緩下降至海拔70米之另一溪澗馬尿河 (地圖數目字9)。又沿澗邊小徑走百來米。由黃竹涌至馬尿河這一段大概一公里,小徑與溪澗縱橫交錯,竹林與灌木叢生,甚至遮天蔽日,要灣腰通過,遠足界稱為迷椏走廊。(圖61-62)

雖不乏各遠足隊綁上的各色絲帶,但每隊目的地不同,因此一定要有指南針及知道苗三古道是在西邊 (請參看<征紅石門 賞印洲塘>) 。如果跟絲帶向東、南、或東北走超過100公尺距離,應該要回頭向西走。筆者走過迷椏走廊不下8次,完全沒走錯的只有兩次。走錯而要回頭找路短則3、5分鐘,最長試過逾45分鐘。

山徑離開馬尿河後漸漸豁然開朗。上一篇說過新界東北的秋色,圖63-64攝於小徑下接苗三古道之前見到的萬綠叢中。小徑大致朝着吊燈籠落苗三古道,到達後者左拐,回烏蛟騰大概3公里。

忠告

走下路有兩點要非常注意。第一,潮汐是決定擇日出遊的唯一因素。不是陽光或心情。漲潮不能綑邊,綑邊崎嶇不平、濕滑、踩泥潭。第二,迷椏走廊只適合懂讀地圖、配備指南針及高度計 (altimeter) 、有方向感及認地標 (例如吊燈籠) 本領的經驗行山友。

作者簡介

保安業商會前主席,退休前從事保安業逾30載,母校是聖若瑟書院。40歲後積極做運動減磅,20年裏參加過兩次50公里環島行、兩次半馬、兩次元旦冬泳、3次毅行者、4次渡海泳,當然全是陪跑 (also-ran) 性質。希望與各位分享香港境內的大自然景觀,路線選擇偏向有一點挑戰性:可能路程較長,步速要快一點;可能較少人行,要穿過樹叢;可能坡度頗陡,甚或有些攀爬。亦會介紹一些有特色景觀而不算難行的路線,為大家提供「家樂徑」以外的選擇。

圖文:張偉麟

張偉麟Blog「zhangWL的部落格」: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article

地理資訊地圖:www1.map.gov.hk/gih3/view/index.jsp

康文署行山樂〈遠足安全注意事項〉:www.lcsd.gov.hk/tc/healthy/hiking/safe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