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財經頻道是時候撥亂反正

文章日期:2017年08月25日

【明報專訊】上星期是港股大奇蹟日十周年。十年容易便過去,市場又見捷捷上升、全民亢奮的氣氛,有電視台見市道暢旺,更索性將原本的綜合頻道變成財經台。一切看來都是多麼的熟悉,但我不禁想將十年前放在心底的問題再問一遍:財經資訊好像多了,但它們有為市民帶來更多有用、有深度的投資理財知識嗎?

小時候,我已每天被迫收聽電台的股評節目,股評人的分析,我當然不明所以,但估計這應該是很深奧但很重要的東西。十多年後當我踏進新聞行業,正值電視台決定大搞財經頻道,我就被徵召入伍。當時大家還在苦惱如果把財經新聞和資訊充斥整條頻道的時段,最後得出幾個結論:除了日常財經新聞報道外,更要多做深道報道,亦要讓觀眾有機會向專家請教投資心得,這當然就成為後來的「打電話問股票」節目。

只記「冧把」 不聽分析

當時我負責接聽觀眾的來電,首先查詢他們想提問的股票,再讓主持人決定回答與否。大部分股民的提問都是一樣:「我想買A公司,應該幾時入貨?幾時出貨?」又或是哭腔問「我買了B公司後股價一直下跌,應該如何是好?」儘管股評人如何從公司的基本因素或技術層面分析,觀眾都聽不入耳,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資訊是「冧把」(股票編號)和「價位」。

這些節目當然大受歡迎,成為後來所有電視和網上財經頻道必備的王牌節目,亦捧紅不少「財經演員」,但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卻令股民變得愈來愈懶,投資前不用了解公司的業務,甚至連投資工具都一知半解。財經台用了太多人力物力去做股評節目,唯有犧牲一些更重要卻不太受歡迎的資訊,例如投資者教育,甚至是深度報道和調查。最後,財經新聞慢慢淪為公司發布消息的平台,市場上有莊家利用「財演」唱好股份吸引羊牯,更是行內公開的秘密。可憐又懶又天真的股民,每天看這些節目,就以為自己有做功課,一個巨浪打過來,才驚覺自己毫無準備,最後損手爛腳輸身家的大有人在。

我曾與一些仍然在財經頻道工作的朋友討論,其實他們並非不想撥亂反正,可惜觀眾只想吃快餐,就算明知這等同慢性自殺。他們也想多做調查報道,為觀眾呈現財金市場的真象,但成本效益又怎能與每天唱好北水南下相比?最後,所有頻道的節目類型和形式都差不多,內容貼市有餘但內涵欠奉,對真正想學投資理財的人幫助甚少。

傳媒的職責除了提供資訊,亦應該教育觀眾。尤其現在不少莊家們都披上網上財經頻道的外衣,指點股民投資,甚至一向出名提供山埃貼士的「財演」,也看中股民只有金魚般的記憶,在市况大好時乘機抽水認威。這個時候,利用公共資源廣播的電視台財經頻道,更有義務教觀眾理性投資、審慎理財,認清市場資訊的真偽,避免成為大鱷大快朵頤的目標,不明不白地賠上辛苦掙來的血汗錢。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