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手藝救廢 升級再造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2日

【明報專訊】環保潮流下,有人把垃圾分類回收,有人舊物新用,有人自備餐具。這樣就夠了嗎?不!有人將行動升級,自製機器碎膠熔膠,到處執廢木廢鐵,全力再造更多有用物品。

救膠建築設計師 裸辭「煉」膠

23歲的朱煒傑(Dicky),去年夏天在網上看到一段熱傳影片,片中展示了一種可能性:把廢棄塑膠,再造成各式產品。影片附上連結,載有片中使用的碎膠機(Shredder)、擠出機(Extrusion machine)、壓模機(Compression machine)藍圖,對機械、燒焊毫無認識的Dicky忽然萌生「自製」一念。

Dicky念建築設計,參加過不少「落手落腳」建造設施的活動,看到影片後躍躍欲試。剛好同學們都有興趣,就決定合作。小組織取名「GAAU1 UP」,意思是塑膠的升級再造(Upcycling)。

說得簡單,但小組4個成員對機械零認識。多得其中一個成員鄭穎臻,有份參與一個把廢物再造成單車的組織——軸物行者,靠他搭起橋樑,才讓團隊既有「技術指導」,又有場地可借。

網片啟發 砌機碎膠再造

藍圖中列出了所需的零件與材料,他們跟着清單逐件尋覓,大角嘴、油麻地、土瓜灣,甚至踩上大陸。有的很容易買到,有的要訂做,有的因價錢太貴而要選擇淘寶貨,斷斷續續地拼湊、試驗,終於分別在今年2月和6月,以4000元及3000元的成本完成碎膠機和擠出機。

機器準備好,他們向朋友回收膠樽,膽粗粗試機。藍色的透明膠樽經碾碎、融化、擠出,變實色,他們將其捲成不同形狀再放涼。誰料該種塑膠易碎,以致測驗的4件成品不太牢固;加上溫度調控失宜,部分地方燒焦,亦可見擠出的膠時幼時粗。而且擠出機在使用兩三次後,即告故障。歸根究柢,應是便宜貨累事。

4人沒有氣餒,一邊維修機器,一邊尋覓更好的膠料。Dicky和許浩鏘(Ian)找到周末在元朗自發擺放回收站的組織「不是垃圾站」,對方建議他們取2號(HDPE)及5號(PP)塑膠,因兩者加熱後較少機會釋放有毒氣體,一般是裝豆漿、清潔劑、沐浴乳的樽,以及可放入微波爐的盒子。

訪問當天,為了讓記者看擠出機如何運作,眾人盡力搶修,惜最後功敗垂成。即使機器已壞了好一陣子,Dicky並不太在意,因他已下了個重要決定。

「我已正式辭工,待去完旅行回來,就會全職做這裏(GAAU1 UP)。」

Dicky畢業後當建築設計師,同行的Ian正在存錢讀碩士,目標是做註冊建築師。家人沒反對嗎?Dicky說﹕「媽媽從不會明言支持或反對我的決定,但應該會有點失望,畢竟是由建築師之路變成了一個『maker』。」老闆也關心他將來的職業路向,「我也不清楚,他讓我繼續做兼職,總之暫時不會餓死就算」。

正職反人性盼膠出新路

如此豁達,皆因踏進社會工作後,發現在香港做建築師其實「好反人性」。Dicky指,在學校讀書時,都說建築設計要顧及人性,但工作時,卻總要設法把地積比率用到最盡,而且參與設計建築的機會欠奉,都是室內設計工作多。Ian則說自己仍未死心,會在建築師路上繼續努力,公餘時間再做塑膠。

當所有機器就緒,Dicky計劃再做更多款式的產品,或會考慮量產。但短期內,他們希望製作一部有碎膠功能的單車,在「不是垃圾站」擺攤時,一併放在旁邊,讓市民嘗試自行碎膠,一方面省卻人力,一方面作宣傳教育之用。碎膠將運回土瓜灣的工作室,再造成各樣裝置和擺設。廢棄塑膠在本地也能「砍掉重『煉』」,大概比運到堆填區好吧﹗

救木女生 行街執到寶

當你需要一件家具時,你會想去家具店。25歲的封曉彤(Stephanie)也不例外,2年前她正需要一個書架,但在店內找不到心水款式,最後她決定自己做一個。

上網學燒杉板技術

Stephanie5年前開始跟古董單車發燒友學習修復單車,懂得基本的打磨、裝嵌,加上木材其實「通街都有」,在街上繞一圈也可發現不少「可造之材」,再借用朋友的工具,上上網、看看書,摸索一下就完成了。她也從網上學會日本傳統的燒杉板技術,以火槍燒一燒木板,抽乾其水分,順道將發霉部分燒走,讓木材更耐用,也有助防蟲防火。

Stephanie自學木工,除了滿足自身生活所需,也幫忙社區建設。去年底,她在屯門藍地發現一間「百好繪本士多」,小朋友會在士多看書、玩耍,如加設圍欄會更安全。她便與義工去執卡板製木圍欄,歷時兩個多月終告完工。此外,她亦會在不同的市集、地區組織開班,教授小朋友一些小木頭創作。

她的宗旨是不用新木,也不會特意追求哪種罕見木材。她說,一些看似不完美的木材,其實也有值得欣賞之處,例如一些廢棄的松木,或許有破損,但上面的松眼紋路是獨特的。廢木畢竟是舊物,當然也不能過於苛求它的質素,「要接受它的狀况不算好,要想怎樣可以改善它,去切合自己的要求」。

問Stephanie有何目標,她不好意思地指向早前自己髹油髹得不太完美的一堆衣車零件,指自己要再鞏固手工的基本技巧。她又笑着說自己希望有一日能建一間木屋自住,屋前的田圃可供耕作,屋內也有空間供她開班教學。

救鐵單車男 打造美妙「聲音」

這天,頭髮半白的劉偉昌(昌哥)騎着一部古怪的單車「買餸」。說是「買」,很多時昌哥也沒有真的掏錢,因他只是在街上挑選心儀垃圾。

「垃圾才沒有限制,很多時是它們給我靈感。」昌哥眉飛色舞地說。他做了近30年機器維修工人,早在10多年前就愛動手改造鐵材,就連家中的信箱、燈、鐵閘統統自製。7、8年前他開始用廢物創作,原因是素材到處也有。

「你也看到吧!那堆燈和扇葉還未破未壞,若我不要,又浪費了一堆好材料。」他說,生活隨處都有收穫,不止街上的垃圾堆,就連去看牙醫,也能獲得一個壞的壓縮空氣機,昌哥打算用來做禪鼓。

昌哥的創作着重於藝術價值,他把幾個鐵衣架黏起,就變成了一個具設計感的燈架。他又有一個「聲音系列」,成品皆以廢鐵製成,只要敲動就可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為小孩「重修舊好」

除了創作,昌哥也參與社區建設。兩年前,坪石邨一間小店的投幣式電動音樂小火車壞了,老闆希望修好,讓小朋友投幣玩,找來昌哥幫忙。數月前,昌哥也跟社區中心和組織「多磨建社」合作,製作了一張中西區老人家心水的「歇腳櫈」,為建設多樣化的社區設施做了個小實驗。最近,他應邀把藝穗會具百年歷史的柚木地板改造成櫈及茶几,成品放回會址展覽,讓參觀的人都可明白,舊物雖舊,但仍有美麗之處。

■共用資源

「製造」大本營 合租共享

訪問在土瓜灣的工廠大廈進行,記者一踏進他們的工作室時,暗暗驚歎地方之大。後來才知道這是「軸物行者」的大本營,軸物行者的成員吳伯風(Paddy)說﹕「此處名叫『樂在製造』,我們接納了在不同範疇做創作的個人或團體合租,這個共用空間希望能鼓勵創作及交流。」

文:段曉彤

圖:黃志東、劉焌陶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