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鬼節唔使驚 平息社區不幸 化冤結為希望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3日

【明報專訊】不止喪禮上會破地獄,「鬼節」將至,大家也可留意自家樓下的「盂蘭法會」、「盂蘭醮會」、「盂蘭勝會」,有些亦會安排破獄環節。「盂蘭」是佛教名詞,道教稱「中元法會」,每年這個時候,都會重提「鬼節禁忌」,睇咗咁多年,背都背得出:拖鞋頭不要向着牀、不要亂拍人膊頭……因為驚呢樣嗰樣,總記一些傍身。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說,「驚的意思是你擔心、不明白,或對死亡的世界恐懼。道教的儀式也是希望令參與者理解死後世界,減少恐懼」。

黎教授說,如果不理解喪禮或法會上的道教儀式,參與者可能會誤解一切只是場「大龍鳳」。

六十壽盡 毋須破地獄

滿六十歲是「好死」,喪禮儀式上未必要破地獄,黎志添解釋,「傳統中國人說下壽、中壽、上壽,下壽六十,中壽八十,上壽一百」,「六十是壽盡,是福氣,享天年,無需要破地獄,但現在的喪禮上若沒有這個程序,喪家可能會問道士,為何別人有,你又不做?以為做少了工夫,即使以神學思想向他們解釋,都未必接受,變成餐單一定有的項目。你想想,八九十歲的先人過身,使乜做呢」。道教思想中,善惡賞罰與壽數對應,竊盜錢財、殺人放火,做得壞事多,命都短幾年,若命不抵過,便要落地獄繼續受苦,「雖說每人都犯過一些罪過,不過要動用破獄儀式,其實亡魂的罪孽都幾深」。

中元 超渡遊魂野鬼

至於「中元法會」破地獄,也是視乎主辦單位的要求,道教節日包括上元(農曆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節,上元是元宵,主要為祈福,下元是超渡水幽(因水災遇難的亡魂),而中元法會就是超渡遊魂野鬼,「佛教和道教各有儀式,在坊間『盂蘭』這個名字變得普遍,所以有時廟宇在做道教儀式,都採用『盂蘭』名稱」。既是孤魂野鬼,未落地獄,「其實一般無需要(破地獄),主家說要咪要囉」。

正一派與全真教

黎志添估計香港的殯儀館內,約七成喪禮以道教儀式進行,當中大部分是正一派儀式,另外是全真教儀式,「基本上兩派儀式的思想、用意、請的神明都一樣,但因教派傳統,經書與法事程序有些不同,例如破獄儀式,全真教誦經多些,正一派喃嘸先生儀式動作感強些,比如會跳火盤,形象性地帶亡魂離開陰間,全真教的儀式比較文靜」。

「呃神騙鬼」 源於不理解

縱使道教儀式在香港相當普遍,黎志添說,我們卻對儀式一無所知,「在中國帝制社會陷落後,經過國民黨、共產黨的統治,特別是香港的西化,我們對自己本土的宗教傳統不理解」。在他撰寫的《了解道教》中,提及一九四九年後內地「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令道教信仰及儀式受政治打壓,不過港、台、新加坡等地仍見各式道教活動,很多廣東的道教團體及正一派道士南下香港。然而時至今日,「我們與道教的儀式及信仰思想delink(脫鈎),引起不了解,很多時對道教儀式負面的批評,我覺得是一種無知的情况,有些人覺得它們(儀式)呃神騙鬼」。

何謂「鬼」?人死為鬼,黎志添認為,人存在最大的恐懼是不了解死後世界,鬼魂世界是中國宗教信仰一個象徵符號,與中國人對死亡的想像有關。

打一場齋 一堂生死課

打一場齋,是一堂生死教育課。緊扣道教的罪罰思想,「齋」是潔淨、懺悔之意,向亡者誦經,希望他們悔過,皈依道進入仙界,「經過法事,將悲哀變成釋放或拯救的可能性,是生者對亡魂何去何從的解答,死亡的世界不是不可逆轉,在地獄並非永不超生,呈現改變的可能性」。

生者與死者 依保持連繫

喪禮法事牽涉人鬼神三界,道教講「陰安陽樂」,相信陰間與陽間是兩個會互動的實體世界。除了人對死亡世界未知的恐懼,親友離世,令「我」與死者感情關係斷裂,亦為「我」的存在帶來挑戰:「人的存在實况是,『我』永遠都在一個關係網之中,與人建立關係,『我』的身分由時間、空間、與別人建立的關係等所建構。死亡最大的震懼是『我』與『我』所建立關係的對象終結,他的死亡震撼『我』存在的身分。儀式是一種安撫,說明關係仍然可以保持」。靈堂上摺元寶、打齋後燒紙紮用品,具象徵意義,生人可為亡者「做啲嘢」,表達生者與死者依然保持連繫。

送魂度橋 為亡魂做啲嘢

這堂生死教育課,需要生者親身經驗。「西方宗教用概念性、教義性去說(死亡帶來的)轉變,如基督教的喪禮上,牧師會說因為亡者信神,我們知道亡者會上天家。傳統中國宗教在經驗上表達轉變的出現,用儀式呈現安慰」。殯儀館法事程序中,亡魂會過金橋銀橋,以示亡魂從陰間轉移到仙界,這部分需要一眾家屬親友參與送魂度橋,讓生者的悲傷也能過渡轉化,成為對亡魂升天享神仙生活的憧憬。

追求陰安陽樂 社會「無冤結」

道教思想裏,一人生前積福,上至祖先、下至子孫都能受惠,相反作惡將禍及家族,而人死後為一生罪孽懺悔,可得拯救,「每個宗教傳統都講節制欲望,不傷及別人,社會才有規律地運作」,道教從個人到家族,家族到團體形成制約,追求陰安陽樂,為的是要締結「無冤結」的社會,所以中元節燒街衣祭橫死的遊魂野鬼,「不平息他們都唔安樂,這麼多怨氣,社區不會好過,這個節日是平息社區裏的不幸,給他們希望」。

說到很多人怕「鬼節」,教授一臉淡然:「無需要驚㗎喎,自己積善積福就沒有需要擔心,對自己負責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不止建立自己,也惠及社會,這是道教所希望的」。

文﹕曾曉玲

圖﹕曾曉玲、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