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垃圾不去垃圾站 回收共享 重回社區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九月陽光仍然毒辣,將元朗屏輝徑一段石屎路曬出一街魚肚白,驟眼看便是一塵不染。

乾淨整潔的街道,是區議員喜歡打印到塑膠橫額上顯示成功爭取的理想素材,大前提是傳統垃圾運輸鏈行之有效——打包垃圾,離開寓所,分岔口上,左轉是回收桶出口,右拐是垃圾車直送堆填區,規律如星宿運轉不斷——到一周前秩序忽然崩潰,近因是內地一聲令下停收香港廢紙。

紙皮圍城之下,有點《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中,「大家無謂再呃自己話出面一切正常」的况味,城市沒有垃圾問題,原來從來只是幻象。

「因為香港那種思維就是,所有垃圾都清走得好快,什麼都是盡快遠離市區人的眼前。」屏輝徑一地舖單位,半掩的鐵閘內,幾個人早將幻象下的真實看得清楚,他們以「戰友」相稱,過去十一個月,每星期六下午,在俗稱「雞地」的鳳攸北街對出空地開檔,幫街坊做分類回收、資源共享,假如垃圾鏈是一條點到點的直線輸送模式,他們希望將線頭回撥,「希望物資盡量在這個區內循環,減少直線送到堆填區的那種模式」。是物資不是垃圾,這裏叫「不是垃圾站Waste-no-mall」。

■檔案19

人物:不是垃圾站

挑戰目標:每星期開設街站,結合分類回收、資源共享及環保教室,務求改革垃圾站成為「社區資源回收及共享中心」。

「垃圾」重新找位置

上星期二,「不是垃圾站」不用開檔,一眾戰友卻在即將開幕的屏輝徑朱凱廸議員地區辦事處單位內忙個翻天,將前一個星期六剩下的物源分類,放到辦事處對出的長櫈上,任由經過的街坊取走,「因為不想霸辦事處太多地方,𠵱家『閒日』都會返來,盡量多點時間和渠道去清走物資,比如一些食品會長期放喺張木枱度,又真的會有人行過將汽水和餅乾拿走,或者是有時我們會在天光墟見番同一些東西」。長櫈上的皮球、衣物、仍舊新簇的銀色小型擴音機,在被直送堆填區被宣判為垃圾之前,有第二次機會重回社區,作為仍有用的資源,重新找到位置。

一周收近一噸二手物資

「講緊上星期六,淨係二手物資已經有九百公斤,接近一噸,好犀利。」戰友Ivan說,不是垃圾站一開始時,場面冷清,「像好豆泥的幾個小販車仔,好無生意」。如今每逢星期六經過雞地,會看到上百人聚集,一邊是回收分類(downcycle),一邊是二手物分享平台(freecycle),也有不定期的環保工作坊(upcycling),場面如同墟市。

形式上也有所改變,「一開始是好單一好直接的一個服務,好多街坊都會走來問,你在賣什麼?你呢個幾多錢啊?或者downcyle那邊會覺得,我是不是放低就可以走?整個形象在街坊眼中都是類似服務社區的一件事,但現在我們不斷滲一些,其實你可以參與,或者你可以一齊幫手去諗吓有什麼出路,甚至你可以入來,圍起圍裙你就可以一齊做戰友了,有不少人也是這樣,漸漸有個互動,由『你班人是服務街坊,我是局外人』,到他們會覺得,個社區自己都有責任,他也可以出一分力」。

回收分類 可以更細緻

比如回收分類,他們便一路不斷將分類做得更細緻,由起初只有紙、膠、金三個藤籮,到現在發展成十多個,比如膠之下又細分1號膠、雜膠、2號及5號膠,與街坊一同在將物資送到回收商前先做好分類,幾乎是「做埋」回收商那份。

「你可以話,你(回收商)賺錢,這些應該你來做,但如果換個角度,這些紙是我們有份製造出來的,其實你都有責任在裏面,你將紙分好,他們慳了成本的同時,亦都提高了紙的純度和品質,分分鐘可以避免到下一波的廢紙圍城危機,或者不要說『幫』回收商吖,回到基本步,那樣東西是因為你買了才會出現,你只是做番自己嗰筆。」

不是人人都聽話

當然不是所有街坊也「聽話」﹕「我們四點開檔,但有些街坊,在我們去到前已經扔低一大堆(待回收物)在地上,又沒有寫低電話,那我們出post又好,直接同街坊講又好,說明我們不會處理這些的,但現在仍然是這樣……」試過有天忽然下起大雨,他們改到西鐵站那邊擺檔,被街坊預早遺棄在雞地的幾袋東西淋着雨無人認領,有戰友心軟,將他們拾回來。

「好多人會推說,因為和你開檔個時間夾不到,或沒有空,但我覺得,所謂社區,最簡單是負番自己的責任,正如我們一向強調,立法會議員、區議員,他們頂多是講說話多一點地位,但回到最核心,每個人都應該發聲、做事,不要因為我個時間夾不到你個大團隊,便站在原地,廢紙危機,其實大家都可以做一件事,而不是話,回收商不收,我哋便大件事了。」

目標無高低之分

不是垃圾站的臉書專頁,曾經上載過這樣的一則小故事,有人問他們「成功」的秘訣,他們舉例,假如有街坊A和B同樣想清理過剩衣服,亦同樣受夠了排長隊磅重之苦,於是A借助「不」站的人流,拖篋在旁邊「free走衣服」,順利清掉大半,B則繼續埋怨戰友服務不周,最後悄悄棄下衣服轉身走了,帖子問﹕「試問兩者之中,誰真正成功了?」

小故事的結論是,「成功與否」視乎想要取得什麼目標,「屏幕前的你又希望透過『不』站達到什麼呢?請記得,『目標』絕無高低之分,一切取決於你想怎樣和不假手於人、自行爭取的決心」。

回收過程透明化 公開垃圾歸處

以往不少港人對回收產業鏈不信任,也看過不少回收物資最後兜一個圈又回到堆填區的報道,為了增加回收過程的透明度,也讓街坊可以參與其中,「不」站最近有一個計劃,會在每個星期六開檔時,邀請街坊一同跟車,將上幾個星期收集起來的發泡膠送到回收工場﹕「讓他們知道出路去邊,我們沒騙你之餘,也讓他們仔細知道回收物的後續處理,因為有時市民以為他們執完,清洗完,就ok了,如果他們能夠了解整個後續過程,對整個社區的回收過程更有幫助。」

「我們做這個不是垃圾站,就是想市民由過去被政府將我們塑造成一個非常被動的角色,只要在家包好袋垃圾,扔落垃圾桶,便完成了公民責任,轉而變成一有主體性,積極性的狀態。」另一戰友SiuMing說﹕「在一個組織的位置,佔領了公共空間後,吸納一些人回來去強化這個區域中,一些在地循環的東西。」不是垃圾站是先頭部隊,有關倡議是將來政府在每一區興建的垃圾站中,加入類似運作模式的回收中心,但這還不是團體的終極目標﹕「如果從社區減廢的自決路線來說,我們不只是希望改革垃圾站,而是如何在區內形成積極減廢的一群,一同去想像如何落實社區減廢的群體。」

文﹕梁仲禮

圖﹕梁仲禮、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