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評論:戰爭中的人性裂變——讀張翎的長篇新作《勞燕》

文章日期:2017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從一九九八年至今,我一直在追讀張翎的小說。她的文字總是那麼舒緩,那麼精緻,但文字背後的張力卻是愈來愈沉重。

與嚴歌苓不同,張翎的作品不是在鋒利的「刀尖」上舞蹈,而是喜歡在溫和的灰色地帶,暖色地寫出人性裂縫的血淚,寫出對人的複雜性的寬恕和懺悔。張翎說:「寫作者應該努力探討那些灰色地帶。我們的觀察力強大與否,某種意義上表現為我們能看到多少個層次的灰。灰的層次愈多,愈能表現人性的豐富。」

據張翎自己的回憶,這幾年她一直在思考寫戰爭題材的作品,但並不想正面地展開書寫,正如當年寫《餘震》時,並不是真的要寫地震。所謂戰爭和地震都只是她小說的背景,她真正想做的是揭示災難中人性的裂變,還有在裂變中所爆發出的異乎尋常的能量。為此,她展開了「二戰」故事的調查研究。

首寫美軍秘密援華的中文小說

在偶然間,她讀到了幾本抗戰期間美國援華海軍人員的回憶錄,這些回憶錄裏提到了一個地名,叫玉壺!這是她的家鄉溫州鄉下的一個小村鎮,十分閉塞,連她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地名之所以能夠被記錄在書裏,是因為它是當年中美特種技術第八訓練營的所在地。就是這個「玉壺」,在張翎的心裏掀起了軒然大波——她完全想不到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子裏,七十多年前竟然有過美國軍人的蹤跡。當年的那個寧靜的鄉村,又因為美國軍人的到來,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震撼和改變?

二○一六年的冬春,張翎了解到溫州有一支關愛抗戰老兵的義工隊,又知道了玉壺當年的訓練營地舊址還在,尤其是當年就近招收的訓練營學員,如今還有人健在!於是,在那個陽光很好的初春早晨,在義工隊的帶領下,張翎來到了玉壺。站在廢墟般塵埃飛舞的村落裏,張翎後來寫到:「站在那些年逾九十、生活貧寒,對自身的經歷噤若寒蟬的國軍抗戰老兵面前,我的腦子和腳在玉壺的鄉野中發生了驚天動地的碰撞。」於是,一部叫《勞燕》的長篇小說誕生了。

戰爭,一直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題材。但是女作家寫戰爭,還是要直面挑戰。張翎的挑戰不僅僅是面對自己,還要面對歷史。她要寫的「抗戰」,是中國人與美軍的「抗戰」,是那些被歷史遺忘的「抗戰」。作為中國第一部涉及美國海軍秘密援華使命的文學作品,《勞燕》以其巨大的勇氣首次披露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訓練營的抗戰內幕。這個在一九四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合作建立的戰時跨國情報機構,張翎的戰爭想像正是由這裏開始。她以極其客觀的冷靜,剖開了那段中美當年共同抗日的塵封歷史,表達了她對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崇高敬意。

刻劃人性與命運的層層裂變

在張翎的筆下,戰爭就是魔棍,把所有的生命攪成肉泥和黃土。戰爭毀滅了愛情又產生了愛情,紛飛的戰火,儼然成了「人性」的煉獄。但張翎在強烈表達「反戰」主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她要突顯的是那些在戰爭中經歷了災難的人和命運,《勞燕》中所講述的三個男人和一個被日寇強暴而逃離家鄉的中國女子的愛恨情仇,實際上寫的是人性的戰爭,張翎的最終所指還是對人類疼痛的心理醫治。

作為小說中苦難深重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十四歲的女主人公姚歸燕,在戰爭中失去父母雙親,還慘遭殘暴日軍的蹂躪凌辱。小說中這樣寫到:出現在牧師比利眼中的女孩「幾乎完全赤裸,身體上沒有明顯的外傷,只是大腿上有濕黏的血跡——血還沒有止住。我分開她的雙腿,發現中間插着一根已經被血染成紫醬色的粗木棍。」 但是更為可怕的事卻是來自於四十一步村人對於阿燕的歧視與排斥乃至於公開凌辱。在這裏,張翎試圖通過對四十一步村人的描寫展開了她對國民劣根性的尖銳批判。

不幸的阿燕,被日本兵強姦幾乎致死,又遭同胞欺凌,未婚夫也拋棄了她,精神幾乎崩潰。是牧師比利救了她,教給她醫術,讓她在戰爭中重新站立起來。新戰士鼻涕蟲戰死,被日軍砍下腦袋,她親手將鼻涕蟲的腦袋縫回到身體上,令官兵震撼。比利與伊恩都愛上了她,她曾生下一個孩子,但沒有人知道這個孩子的父親。她歷經六十年時代風雲,頑強地生存下來,在傷她最深的劉兆虎落難的時候,她放下了怨恨,不僅救了他的命,最後給了他新生……。這一切的驚心動魄,都是在三個死去的男人的靈魂重聚之地為我們一一展開。

在往事的追憶中,特別令人唏噓的人物,是當年那位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訓練營的中國學官劉兆虎。曾經在中學裏接受國文老師左翼思想影響的劉兆虎,原本是準備隨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齊去延安,沒想到,日軍飛機對四十一步村的侵襲,以及日軍士兵緊接着的進一步侵犯,讓走投無路的劉兆虎在偶然中走進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訓練營,成為一名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抗戰老兵。但劉兆虎在戰後不僅沒有獲得應有的勛章和榮譽,反而因為自己當年錯誤地參加了美國與國民黨聯合組織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訓練營,卻被誣為「美帝國主義訓練的特務,國民黨的殘渣餘孽」,並因此而被捕入獄,竟然被判處了長達十五年之久的勞役徒刑。在這個抗戰老兵戰後十八年的苦難遭遇中,作者一方面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同時也是表達了她敬重歷史的人文情懷。

《勞燕》無疑是二○一七年華語文壇上一部相當難得的長篇力作,在戰爭的烽火中,既考驗人性,也鞭笞人性,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空長度裏,真切地刻劃了人性與命運的層層裂變。不斷超越的張翎,渴望回到那些大歷史時代的轉折關頭,去探究所謂紀念碑上和史書上沒有記載過的名字,殊為可貴。

作者簡介:(作者為美國華裔作家、文學評論家。多年來致力於散文創作及海外文學評論,出版有《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海外文學評論集》等。現擔任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副會長。)

●陳瑞琳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