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特輯:我與愛荷華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IWP)五十周年。五十年來,到過愛荷華的作家多達一千多人,蔚為大觀!以下是一位與會者的感受──

那山林對我的吸引是精神的震動。我看到千萬種神秘在暮靄中對話,風吹的音響,鳥的音響,水的音響,花開的音響——尤其是,啊,腳踩在敗葉上發出的單純的音響。我常常想,任誰也無法抵抗那種自然的音樂,造物的天籟。我不相信有誰不為它感動:設想他單獨在一座沒人籟的森林中走路,踩着枯葉,你能不為那種天地凝和的音樂心醉嗎?

——《一個小農莊》

這是摘自《葉珊散文集》的一段文字,是一闋山林交響曲,優美,令人心悸。文中的「那山林」,就是美國中西部的愛荷華小鎮。

詩人葉珊、鄭愁予、瘂弦等人寫了許多關於愛荷華的散文隨筆和詩篇。

當我一九八三年秋,踏上遙遠的愛荷華之路後,我已不光是對有「美國玉米倉」之稱的愛荷華作紙上遊,我真正體驗到「肥得捏得出油汁」的愛荷華土壤,看到愛荷華溫秀的日出日落,漫步枕在愛荷華河的足音橋,春夏之交,那河岸長了紅、白、藍、黃色的喧呶的野花,愛荷華河湲湲潺潺日夜淌流着,優雅得恍如一個清純秀美的處子。

飯後的傍晚,暮色漸濃。我與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王安憶、陳映真和一個當王安憶翻譯的台灣女留學生在愛荷華河岸散步。那位台灣女留學生——已忘了名字,很活潑,她有一次忽發奇想,表示不如我們來一個約定,十年後我們幾個人再在愛荷華河畔重聚。我說,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天,我們應該好好慶祝一番。那位留學生說,十年離別,十年後相聚,我們肯定會相擁大哭一場。

那次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活動結束,與會作家都返回自己的家國,我毅然孓然地留下,理由是進修英語,其實也是割捨不了對愛荷華城的那一份微妙而異樣的情感。

我在這個小城呆了一年多。之後,我把兩個女兒也送到愛大念書。十年後我依約踏上這塊土地,愛荷華河仍然一如過去汩汩而流,十年前的風物歷歷在目。我偕家人漫步愛荷華河畔,彳亍足音橋,感慨萬千,想起十年前的約定,念天地之悠悠,不禁愴然淚下。

我每次去探望聶華苓大姐,她都一再叮嚀,再來吧,這裏是你的家。

近五年間,我到過愛荷華三趟,主要去探望聶華苓,去重複沿愛荷華河漫走到North Duque St小山丘上的安寓,去聆聽聶華苓侃侃而談與作家交往的趣事,去親炙美國中西部小鎮的土地……。

這不光是世界作家的家,也是華文文學作家的家!

在華語鋪蓋全球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回顧三十八年前初秋,海峽兩岸作家第一次破天荒在美國中西部愛荷華城接觸,並進行文學交流的開創性的壯舉。是IWP叩開海峽兩岸三十年凝結的堅冰,讓兩岸不同的文學聲音在這裏邂逅。

策劃者和編導者就是聶華苓、保羅.安格爾伉儷!

●潘耀明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