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訊號山 靜看尖沙嘴前世今生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重慶大廈的背後,有一條叫緬甸臺的小街,這街與東南亞沒有關係,據說是早期有一批來自德國城巿「棉登」(Minden)的居民,於是中文就音譯成「緬甸」。

緬甸臺如今沒什麼看頭,最為鄰居所知的大概是有個垃圾站——慢着,垃圾站旁原來有個毫不起眼的公園入口,名為「訊號山」(Signal Hill),問歷史專家高添強,他慨嘆說這座山其實在一百年前是尖沙嘴最重要的地標,不過,現在都湮沒在垃圾堆背後了。

九龍半島的一個小嘴

說這番話的時候,我們正站在梳士巴利道、那重建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地盤。「我們腳下這塊土地,都是來自訊號山的。」

高添強有一張一八四五年的軍用地圖,那時候,英軍才登陸香港幾年,九龍仍屬清政府管理,以維港為界,能清楚看到當時尖沙嘴的地形,的確像一個嘴(下圖紅色箭嘴示),位處半島最南的尖端。後來,至一八七○年左右,一張估計是現存最早的尖沙嘴黑白照片,當時九龍割讓給英國已九年,照片中是一個長沙灘,海邊有屋有矮牆,沙灘盡處,就是後來的訊號山。 「可以看到, 尖沙嘴仍然很寧靜,但對岸的中環已經好繁華,上環也迫滿了華人,所以後來才爆發鼠疫。」到了一九一○年,另一張相片中的訊號山上,已建了一座訊號塔,但一邊的山坡被削走,移走的泥土,就填在如今的尖東海旁,成為了梳士巴利道。

第一代的訊號塔,是在水警總部,後來在一九○七年才搬來訊號山。訊號塔的主要作用是報時,每天下午一時,一個直徑六呎的銅片大波,會沿軸心墜下,發出巨響。 報時的重要性,除了通知附近居民時間的概念,在未有GPS衛星全球定位的年代, 時間其實對於航海來說非常重要,而大型輪船都會駛經尖沙嘴對出的維多利亞港 。「要定位,就要用經度,經是怎樣計出來的?就是用時間。所以在未有收音機的年代,訊號塔可以提供最準確的報時。準確度非常重要,只不過差少少,計錯數,到船長一兩天後發現的時候,架船已經偏離航線好遠了。」

鐵路打通內地 碼頭連接世界

高添強說,我們現在認識的尖沙嘴,是個遊客天堂、購物中心,但在一百年前的旅遊天書裏,香港景點是到山頂看海景,或者到香港仔看漁港風情。對當時的香港來說,尖沙嘴是發展成貿易港口的重心點。不單因為維多利亞港本來就是水深的港口,而是因為尖沙嘴的海邊,離岸不遠的水域已經很深。「歷史照片裏的灣仔,可以看到灣仔的碼頭都是從岸邊建出的一道長堤,伸到海中心上落貨,這是因為沿岸的水不夠深。在一八四○年代,這不是個大問題,因為船的體積仍然不大,食水淺。但尖沙嘴不同,沿岸水夠深,後來的大洋船可以直接靠岸停泊,苦力搬貨的路也短好多。」

於是,踏入二十世紀,英國人就決定開發尖沙嘴。一九一○年是個重要的年份,一邊廂連接到廣州的九廣鐵路英段終於通車,以鐵路打通與內地的貿易;另一邊廂,位於後來成為新世界中心的土地上,大規模的藍煙囪碼頭落成,香港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轉口港,不少內地與海外之間的貿易都經由這裏成事。

至於成為旅遊點,應該是二戰後、一九六○年代的事了。「從一些照片,能看見梳士巴利道有了遊客諮詢中心,尖沙嘴開始興旺起來, 踏上了近代化之路。」

曾經的尖沙嘴地標

訊號塔 屹立半島110年

現在看上去四層高的訊號塔,最初興建時只有三層,最高的一層是在後來加建。塔頂原本有一個直徑六呎的空心銅球,用以報時,但如今已拆走。訊號塔旁邊,還有一排平房,是當年天文台負責訊號塔的員工辦公之地。

至今有一百一十年歷史的訊號塔,在二○○九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六年後再納為法定古蹟。從緬甸臺的公園入口走上斜坡,大約十分鐘的路程就可以登上山頂,沿路是已經過修葺的磚路,要找這座古蹟可說是沒有難度。在山頂,可以看到維港海景,斜坡下的地方就是當年藍煙囪碼頭的位置,後來新世界發展在此建了新世界中心,現在重建為Victoria Dockside。

前火車總站 南非工人有份建

尖沙嘴的歷史裏,不可能不提現在只剩下一座鐘樓的火車總站。

九廣鐵路的工程浩大,當時有說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鐵路,「最貴的部分,是要用人手加上炸藥挖隧道,有文獻說,當時的工人當中,有些是遠道從南非請來的」。勞師動眾建鐵路,不為滿足香港人日常需要,「未開工之前,新界才剛租給英國,當時新界人不到十萬人,全港也只不過有三十萬人,九廣鐵路其實是放眼中國、直通中國心臟,富有戰略意義,有些議員發的夢是希望有朝一日在九龍上車,可以去到法國」。

通車之始,尖沙嘴火車總站的路軌多達十二條,除了載人,更大的作用是運貨,連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二戰前,中國開始抗日,九廣鐵路也有很重的角色。「好多抗日物資由香港運到華中。」

藍煙囪碼頭 為內地提供物資

「藍煙囪碼頭」其實都是當年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事關這間正式名為Holt's Wharf的船務公司,船隊的煙囪統統髹上藍色。高添強說,藍煙囪碼頭的意義,並不止於促進香港與海外的貿易,它同時也為當時的華人提供物資。「雖然是農業社會,但當時內地也要輸入糧食,歷史資料裏看到,泰國米、越南米在當時已很有名,另外還有把織造品、工業製品、重型機械運到中國。其次,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有不少華人出洋,很多都思鄉嘛,所以也有不少海味、京果從內地運到海外。」

一九七一年,有份建立藍煙囪碼頭的太古洋行把地段賣給新世界發展, 後來被打造為新一代消費娛樂之地的新世界中心。

海城大酒樓 當紅歌星駐場演出

八十年代,尖東成為年輕人的新蒲點,「那就是『尖沙嘴Susie』的年代了」。高添強說,以前星光大道的位置,在當時被稱為香港的原宿,「是很多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有人會在海旁跳舞,其實都是抄原宿」。在新世界中心,還有當時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食肆「海城大酒樓」,可以容納五千人、四百五十圍。現在已移居美國、當時的董事副總經理李程天先生說,那時候的酒樓夜總會,是吃飯和睇表演的地方,「地鐵站唔知開咗未,但尖沙嘴已經很方便,因為場地夠大,很多人來擺酒、搞春茗」。四百多圍,真的有這麼多人有這種需求嗎?「有,那些大公司就在這裏春茗,九龍巴士還多人多到要連續搞兩晚。」沒有宴會的日子,酒樓也毫不寂寞,每晚有歌星來表演,「我們堅持每晚食物只供應至九時,吃完才熄燈開show」。在紅館還未開的年頭,坊間的人都說,沒去過海城的,都不是一流歌星,羅文、徐小鳳都曾經簽約駐場,場場爆滿。

文//陳嘉文

圖//陳嘉文、高添強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