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奇人夏碧泉 留住香港半世紀變幻

文章日期:2017年12月01日

【明報專訊】香港仔,下午三時,氣溫攝氏二十度。老太太鬆開拖鞋,戙起一隻腳坐,緩緩搓着腳板,跟身旁街坊聊天氣。後方聳立某座現代主義雕塑,近四十年來從未被察覺,乃出自傳奇人物夏碧泉(一九二五年至二○○九年)。為了自學藝術,他頻頻出沒大小展覽,曾有六百箱雜物收藏,成歷盡半世紀的土炮圖書館。最近資深藝評人約翰百德舉行展覽,窺探夏氏創作足迹,一同走過怎樣變幻的香港?

「百老匯」在香港仔?於南區長大的記者,早聞此戲謔名堂,大概流傳於當時幾間地區學校的圍內趣事。香港仔很細,休憩空間不多,公公婆婆閒來多數去香港仔中心廣場坐上半天,即「百老」是也。約翰百德十年前將藝廊搬至附近工業區,偶然發現箇中秘史:「廣場建有中式牌坊、涼亭,四周鋪有綠瓦片。我心想,此巨大雕塑格格不入,便查看名牌,上面寫明是夏碧泉之作!它不時被一些可怕的裝飾圍起,如中秋燈籠、應節賀板等,甚至遮蓋了一大截,我感到很可惜。」

如此一來,其實是否令夏碧泉的貼地藝術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一九七八年,夏碧泉以作品《艷陽帆影》勝出香港仔中心大型雕塑比賽,為其藝術貢獻立下里程碑。約翰百德指出:「六七十年代,在公眾地方的大型雕塑絕大部分由建築商一併負責,因為工程知識至上,所以不會邀請藝術家創作及執行。《艷陽帆影》則是一大突破,足足四米高,風格為當時流行的簡約現代主義。」

過期雜誌自學不同畫風

約翰百德於藝術計劃「夏碧泉文獻庫」搜尋相關資料,找到當年獎狀、設計草圖及初始模型等。非牟利機構亞洲藝術文獻庫於去年開展夏碧泉項目,為期三年。團隊到夏氏位於土瓜灣唐樓天台的住所及工作室,搬運共六百箱收藏至火炭存庫,包括十萬張照片,及多盒展覽目錄、報章雜誌,開放予公眾翻閱及作研究用途。

夏碧泉於廣東新會出生,一九五七年定居香港,初來不久便報讀社區藝術課程,為時不長,靠做紙花來掙生活費。早期他創作竹雕、雕塑、板畫等,並堅持自學藝術。他將藝術刊物中的名畫及圖案剪裁下來,分類及用鐵線裝訂成「教材」,當中不少得最愛的畢加索。約翰百德解釋:「畢加索推崇原始藝術,即是非洲、太平洋民族等部落元素。夏碧泉受影響,作品為大地色系,素材包括簡單食具、自然環境等。抽象主義亦然,那種人像面孔及裸體『抄』得最明顯吧!」

翻着內頁,紙質順滑,襯托段段英文文章。六七十年代雜誌文章插畫及廣告,常見手繪油畫、粉畫、筆墨漫畫。不禁一問,清貧的夏碧泉如何得來?約翰百德指:「以前在中環永安百貨舊址後面有些小攤,如果報檔小販賣不出雜誌,只要把封面退給供應商,就可拿取些少回款。那剩下來的內頁,他們會以低價再出售。所以夏碧泉就是買美國《生活》、《紐約時報》或英國《倫敦新聞畫報》的leftover。後期亦有些鹹書、室內設計書籍,什麼都有。」

代表作:廢物雕塑

透過觀摩及自研,夏碧泉七十年代創作大量紙浮雕板畫,將樹葉、紙張鋪於木板並壓成凹凸表面,其後以賣畫為生。八十年代他轉向水墨畫及街拍,喜歡拍下城市及郊區事物,加以聯想成「現成」雕塑,例如消防喉、生鏽鐵鏈。九十年代,夏碧泉創出代表作「廢物雕塑」,於街上執拾物件拼湊成人偶,並為它穿上皮靴。今次展覽請來本地年輕藝術家利用夏氏常用符號,重新創作五幅拼貼掛畫,其中亦有畢加索喜愛的鬥牛畫面。

聖誕卡結交藝壇朋友

夏碧泉追求藝術另有一項「絕招」——聖誕卡,約翰百德指:「他在細長木板上刻原始圖騰,再印成聖誕卡寄給人,初初希望有個機會跟對方接觸,交個朋友,分享藝術心得。」展覽展出板畫模具及一本筆記本,為夏碧泉記錄對方有否回覆,名單上有水墨畫家王無邪、藝術家郭孟浩(蛙王)、演員麥秋等。物輕情意重,他維持多年並與藝術家建立深厚友誼。約翰百德指夏氏辭世追憶禮上,蛙王自備一個裝有鈕扣的瓶子,並搖動起來,代表故人亡靈隨聲音往天。

「他每次都很早到,拿着相機一直拍。」約翰百德九十年代曾於中環開畫廊,難忘夏氏興奮地索取展覽印刷品。為了開眼界,夏碧泉共去過一千五百多個展覽,記錄及反映半世紀藝術景况。約翰百德續指:「他是一個很static(固定)的藝術家,作品多數慶賀人類及自然的喜樂,有時像小孩。這批藝術家不太跟時代同步,或非用以強烈控訴。由於他是個不扔東西的人,基本上沒篩選地保存,當中實在有太多現實證據。」

一九八九年北京學運和六四事件引起香港連串聲援,夏碧泉有一整本相集攝於中環和平紀念碑的悼念活動,當中拍到黑白色國旗、Fax Saves Lives等示威物品。

另一本影集關於「五四民主與科學藝術展覽」,當中有多幅批判鮮明作品,大量血染、死亡、法西斯等影射。

「在其他人趕忙經過的地方,留下了」

約翰百德指,六四事件及九七前後都有大量相關創作出現:「時代敲着藝術大門,那時自然生出很多積極回應社會狀態的創作,尤其香港藝術中心,其實他們都是自負盈虧團體。其他展覽很難找到展場,往往有很地下的感覺,因為市政局不願批出轄下場地吧。獨立空間Para Site一眾藝術家算較注目,代表一批新力量。」

夏氏收藏像大海,約翰百德指各人出船目標不一,就可揚帆至不同岸邊。儘管《艷陽帆影》現置於一個不噴水的噴水池,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夏碧泉觸覺敏銳,堅信人人可成藝術家之精神,不應被時代更替所遺忘。夏碧泉曾指:「我去過好多地方,亦看過好多事物,因為我在其他人趕忙經過的地方,留下了。」

■「揚帆漫遊夏碧泉文獻庫」

日期:即日至12月10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6:00(周一休息)

地點:黃竹坑道42號利美中心3樓Spring工作室

查詢:www.springworkshop.org

文:劉彤茵

圖:劉彤茵、受訪者提供、夏碧泉文獻庫網上資料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