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亞視剎那光輝已是永恆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05日

【明報專訊】一元復始,本應萬象更新,但亞洲電視的回歸,就證明太陽底下從來無新事,歷史不斷重演,而人類亦總是犯着同樣的錯誤。

永恆的亞視,放棄在大氣電波和數碼電視頻道重新出發,反而轉到OTT(over the top)的戰場,利用流動應用程式面向觀眾。在這個互聯網和手機世代,這看似是聰明的選擇,但卻或許令亞視今次死得更快。

早前記者訪問筆者,我也說過「人人都做OTT,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好OTT」,砌一個App不難,但裏面的內容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打開App,就見到亞視台柱朱慧珊過分字正腔圓地說「亞洲電視是你的電視」,我就幾乎忍不住把App關掉。回過神來,再想起「亞視嚟嘅喂」,就覺得這都合情合理了。

老實說,亞視的App是做得不錯的,界面易用,速度也升快,但內容呢?由陳啟泰換成陳志雲的《百萬富翁》自然是主打,觀眾可以利用App參加資格賽,問題不算難,十秒以內要提交答案,亦比電視節目刺激。

如此節目陣容 留得住誰?

不過,已試播的節目之中,只有一個娛樂新聞和幾個財經節目(由同一個財經節目分拆而成)是自家製作,報道指由無綫前藝人過檔主持的清談節目則未見影蹤,至於其他劇集、資訊、綜藝和體育節目,都是內地出品。App內也有數齣英美劇的預告片,但其中兩齣只是年前BBC在聖誕期間播出的短篇劇(雖說也挺好看的),亦未知何時播出。這個節目陣容倒是尷尬,要看大陸節目的觀眾,不用看亞視;要看BBC劇的觀眾,不屑看亞視,那唯有對財經節目有興趣(或需要)的觀眾,才會每天打開亞視的App收看。但坊間有質素(或有著名財經演員助陣)的財經節目恆河沙數,亞視要在這個選擇氾濫的環境留住觀眾,甚是艱難。

至於亞視引以為傲的經典節目,在App出現的少之又少,《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已經賣掉,《再見艷陽天》、《勝者為王》等沒有影;綜藝節目只有曾經重播又重播的《開心主流派》、《吳耀漢攪攪震》、《今夜不設防》和《尋找他鄉的故事》。如果是亞視死忠擁躉的話,這些節目已經看得倒背如流了,但能吸引新觀眾嗎?這留下一個很大的問號。

當年亞視之所以能夠永恆,靠的是老觀眾不肯轉台的慣性(或惰性),他們把電視機開着就一天,不會太介懷電視播着什麼節目。但現在亞視轉戰網絡,需要觀眾主動去下載和打開應用程式收看,這是個很高的門檻,也需要給觀眾很大的誘因,非看不可。網上世界就如無邊際的超級市場,觀眾只有選擇太多的煩惱。所以,電視台搞App,除了要提供大量內容之外,也要有別家找不到的獨特之處,才能留着觀眾,並建立他們的忠誠度。myTV SUPER和ViuTV有大量藝員和節目作招徠也未做得好,何况兩者均沒有的亞視?

亞視打不死、永不言敗,是很勵志的故事,但時代已轉變,靠老本已經不夠立足,就算現在的班底曾經為對家無綫打過幾多輝煌的江山,也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他們的成功方程式,也未必能用於先天不足的弱台(甚至用於現今的無綫也覺得過時)。亞視的永恆,與其體現於它的「死唔斷氣」,倒不如給觀眾一個美好的回憶,那些年的剎那光輝,已足夠永遠留在香港電視業的青史。

文:梁慧思

圖:資料圖片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