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合作社「尋寶」 近鏡窺探城市變遷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12日

【明報專訊】人去,沒有樓空。這邊一台聖母像,那邊幾顆假牙,斗室內時間凝住了。藝術家嚴瑞芳去年本欲找尋爸爸往事,意外發現遷離後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遺下大量「寶物」,便拍攝成作品,剛成功入圍WMA大師攝影獎。今屆比賽以「過渡」為題,捕捉城市變遷。

「去年頭我收拾家中雜物,發現爸爸的回港證,上面列明1964年簽署,以及我沒住過的地址。想起小時聽爺爺說『皇家廠』等不知名地方,好想了解一下,才知該處有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我跟着地址撞見該處舊樓全部門都打開了,便走入去看看。」嚴瑞芳進了數個單位,猜測當時住戶急急搬離不久,現已為封鎖地盤。

一份「走光」報紙的重量

上世紀50年代人口膨脹,政府推出公務員房屋福利計劃,容許公務員根據《合作社條例》組成建屋合作社。政府批地和提供低息貸款,普遍最少10名公務員「夾份」,據指每股100元便成事,並自行聘請建築商。她接道:「以前渣甸山山頭幾乎用木屋區來區分,『皇家廠』是其中一個。原來有個親戚曾做路政部門,在該處建屋方便上班。五六層已好高,當然無升降機,我估計業主搬離時無力行樓梯,物品就這樣丟在此。」

看作品不免聯想到切爾諾貝爾廢墟,1986年烏克蘭核電廠發生爆炸,30多萬居民緊急疏散,至今遺留大量生活痕迹。災難不能相提並論,但老業主留下來的,畢竟都是一場捨與得,嚴瑞芳因而拍攝系列作品《大門沒有上鎖》。其一張「走光」菲林相拍下半份舊報紙:「物品亂七八糟攤在地上,我們揭揭下發現一份1989年5月30日出版的SCMP報紙,頭條就是天安門事件。我當時好震驚,心理還未準備好,剛剛上好一卷新菲林就拍,結果大家都明,頭一兩張不時漏光嘛!不過,好表達到那刻心情。」

比起價值、記憶,物件抵抗時間的力量有多大?曾有研究指一份報紙平均要2至4周才在堆填區分解,嚴瑞芳指物件令她感受事件的重量:「一份報紙儲如此久,必定很重要。在散落照片中亦見他們在相近年份到訪天安門,難道身體力行去支持?還有一些雨傘運動的掛飾,我會想是否後代所為,或是過了多年,他們自身會不會仍有此等民主的追求。」

窺探物件 追溯香港情

照片中還有大量文件、月曆、玩具,甚至盆栽(未枯),嚴瑞芳拍很多近鏡,認為拍攝就如放大鏡般窺探物件,由此追溯對家人、香港的情感連繫:「香港歷史感覺好遠,說是什麼漁村,根本連繫不到。可是在屋內見到好多舊購物膠袋,衣服很多是香港製造,另有70年代銅鑼灣經典百貨公司松坂屋商品。東西好像沒用了,人或已不在,卻有了一種連接。」

初期合作社有如「上莊」(大學組織幹事),住戶一起處理居住環境大小事務,相信不會如新任律政司長鄭若驊丈夫「一時睇得唔小心」。嚴瑞芳發現不少建屋圖則、地圖、手寫會議紀錄,內容包括某某寮屋已清理、衛生情况改善等。她認為合作社鄰舍精神強烈:「他們是殖民政府公務員、中產,有很強class(社會階級)的連繫,互相影響,例如不少住戶信耶穌。其實附近衛斯理村是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教會籌建的,那時宗教團體曾積極推動房屋。有趣的是,住戶亦有神枱拜祖先。」

鄰里關係本來緊密,可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空置率愈來愈高,樓宇亦日漸殘舊。根據政府2016年資料,本港剩餘約51個未解散的合作社。而尚留下的業主多數年紀老邁,或無法承擔維修工程,近年他們不滿政府制度僵化並組織關注組。

現時這類樓宇要自由買賣,先要解散合作社,再補回建屋時政府特惠免去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地價。首先,解散須徵得75%業主同意,惟因社員移民、失去聯絡等難以達成。再者,賣樓補地價要以市價計算,巨大金額或令他們無法在同區置業,另或降低發展商收購意欲。

改建豪宅 合作社所餘無幾

政府先後推出市建局中介計劃及房協先導計劃。市建局2016年開始為合作社提供專項中介服務,協助業主集合業權並在市場聯合出售,不涉及任何收購、補償、安置,至今共接收3個合作社申請項目,均為處理中,包括馬頭涌道與盛德街項目。而房協計劃門檻更高,須徵得100%業主同意,至今並沒有接收任何一宗申請。

嚴瑞芳指即使買得出,全傾向自由市場方針,最後絕多成為貴價豪宅。最近中資發展商雅居樂以4億元購入鄰近太古坊的鰂魚涌英皇道合作社樓宇。前年出售的筲箕灣樓盤香島前身亦為合作社藹寧園,收購連補地價合共約41億元重建,當時折實小單位逾800萬元,大單位過千萬。曾有意見指或應由政府收地興建公屋,或改良「夾份」合作模式。

「皇家廠」區以前為官地,雜物中的舊地圖顯示為Crown Land,亦具濃烈殖民含意。她拍下住所中的國旗、區旗,以帶出城市循環:「之前人們來香港逃避內地戰亂,後來有些可能成了殖民政府公務員,夾錢起屋有個家,最後私人發展商來了,不少是中資的,再改成豪宅,最後幾多是香港人住?再者,在香港好像沒法保留一個家很久,例如小時候住公屋,太細現要搬出來,或有朋友剛剛結婚分享說,單位加租了又要搬,搬時會清好多物品,亦好像無一個固定家居,難以延續。」

「家」不斷過渡,嚴瑞芳幸而獲得一次凝視時間的機會,為該處作最後紀錄:「住所中最多是一大堆黑膠、錄影帶、VHS、正片菲林,其實均為以前『睇嘢』方式,過時了因此被遺棄。可是我會想箇中意思,以前慢點,追電視要按鍵錄下再回帶看,對時間有一種好實在的體會,生活好似更豐富點。我不是想什麼都要保留,但亦不想讓東西就此消失,全丟了就算,而是想成為留下註腳的一人。」

■「過渡」展覽

日期:4月14至24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查詢:wma.hk

■入圍作品

關注本港議題攝影賽

本屆WYNG Media Award(WMA)為第六屆, 每次主題旨在引起公眾關注本港議題,包括「貧窮」、「廢/棄」等,項目另有委託計劃、學生計劃等。今年大師攝影獎則共有9個入圍作品,結果將在4月公布。以下為部分入圍作品:

文:劉彤茵

圖:WMA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