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特稿: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論壇——打造多元包容「灣區文化」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15日

【明報專訊】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深圳市作家協會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論壇」在深圳雅楓國際酒店舉行,來自粵港澳及北京、上海等數十名作家學者聚首一堂,就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概念和可行性進行探討。

粵港澳作為一個先進的地區,是否可以做一個新時代的文化探索者?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吳志良表示,中國文化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大灣區也有一個很強大的文化在裏面。會上,他詳細解釋對大灣區文學的可能性、意義、路徑及行動方案的思考。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同意大灣區概念給文學思考提出很多可能性,他介紹了深圳蓬勃興起的網絡文學現狀,並指出網路文學形態與主流化的意識形態中間有一個既具挑戰又能合作的過程。

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發言中強調香港在華文文學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義。他憶述一九七九年,轟動中外的海峽兩岸作家在美國愛荷華第一次(自一九四九年後)相聚,內地作家蕭乾等也是經過香港中轉,其後艾青、王蒙、丁玲等人從香港中轉,都由他出面接待的。潘耀明以自己從事幾十年香港文學建設的實際經驗表示:「香港是一座嬌小玲瓏、通透的、明澈的文化之橋,香港是兩岸文學交往的平台和橋樑,也是西方與內地文學交流的平台和橋樑,更是華文文學的交匯之地。」潘耀明指,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文學是文化的精靈,今次的大會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讚同香港在國際舞台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和平台,由此產生新的思想。他更認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中心可設在廣東,粵港澳三個地方都能夠發揮他們不同的功能。他解釋,深圳和香港是中國文學地圖的南面,但是在華文文學的世界文學地圖中,從中國本土文化,往南的嶺南文化、港澳文化,再往外有南洋的華僑文化、歐美華文文化,大灣區恰是中心。

上海大學教授王曉明從「城市」的角度剖析都市化的挑戰和危機,去觀察「都市文化」。他尖銳地指出,最近二十年,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都市的吸聚和包容能力明顯減弱的情況,中國在城市發展上取得顯著的成功,但都市文化不能以利益化為中心,而是要將公平、民主和詩意放在富強之上,將長遠的效果看得比眼前的利益更重。

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認為,「深圳」是一個獨特的文學樣本,因過去幾十年,五湖四海的人帶着他們的口音、記憶和文化在這裏移動、碰撞和影響,構成全新的生活場地。文學可以記錄一些被忽略、弱勢的聲音,關注更廣大豐富的群體,從而突出其中的複雜性。作家要真正寫出這個空間裏複雜的人的感受和新的精神難題。深圳本土的文化學者梅毅指出,在大灣區概念當中深圳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就是這個城市的多重的敘事。他期望深圳作家能夠突破局限,寫出城市的精神生活。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黃子平認為粵語文學存在着可能,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概念的推出和不斷發展,融合了各種當地方言和外來語言的新文學必將會給人帶來新的觀看世界的視角和方法。他提到,近期香港作家參加了一個「口述歷史運動」,他認為在大灣區的各地中有必要迅速地展開類似的活動。

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定海,中國作協港澳台辦公室主任張濤出席並發表致辭,大家期盼這個文學和文化角度切入的探討,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戰略,加強大灣區城市文學界的緊密交流合作。

作者簡介:(本文圖片由撰稿人提供。撰稿人為本版特約記者。)

●傅 曉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