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N用 作家錢途無限?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20日

【明報專訊】都說,在這個資訊氾濫、文字廉價的時代,「揸筆搵食」的難度愈來愈高。但不久前,經營網絡文學網站的公司「閱文集團」在港上市,卻獲看好前景,得到大幅超額認購。與此同時,香港有不同人正在研究包裝網絡文學的新方法,香港的作家們看到曙光嗎?

◆IP

版權有價 網絡作家富起來

近年,內地網絡文學發展蓬勃,晉江文學城等收費小說網站用戶數量居高不下,據內地市場研究公司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至2017年為止,中國的網絡文學用戶增至3.6億,整個產業收入也增至127.6億人民幣。

內地網絡文學用戶達3.6億

除了來自付費用戶的金錢收益,市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是版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的出售。一本書由幾十萬升至百萬、千萬亦有市場,資本正正來自影視行業。近年,在電視、網絡熱播的劇集中,不少改編自網絡小說,包括港人熟悉的《瑯琊榜》、《?月傳》、《無心法師》。然而,這些小說的作者在內地原來也不算一線作家,據網絡作家富豪榜的數據,以上小說的作者均在排名20以外,而排名榜上的首位,是已多年穩佔榜首的作家唐家三少,他在去年共賺取1.2億人民幣版稅,至於排名第2至20名的作家,一年均賺取超過1000萬人民幣。

一個IP為何如此值錢?正因網絡文學用戶多,為作家們提供殷實的經濟基礎,而讀者的忠誠度高,如曾閱讀過那些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亦有很大意欲追看,甚至在前期選角的籌備階段,已於微博等公眾平台掀起熱話,容易帶來廣告等收益。

跨媒體發展 擴大受眾群

出售IP,對內地網絡文學作家而言,似乎暫時是最佳賺錢途徑。在香港,2013年創辦出版社「創造館」的作家余兒也持相同意見。創造館最初只有余兒自己一個作家,開設4年多來,已跟約20個作家簽約,除了有出版過實體書籍的作家,亦有在網上連載小說的網絡作家。

余兒本身是文字工作者,加上對現時市場的觀察,他認為一個作家寫了一個故事,將其放在網上,以至實體出版只是一個開始,待它引起話題、吸引一群讀者後,就能積極把版權出售予另外的媒體,簡單來說,跨媒體發展才是大勢所趨。

以他自己的作品《九龍城寨》為例,除了文字作品,還被改編成漫畫,網劇、電影亦正在籌備中,這種一物多用的做法,主要彌補出版界讀者群不多的缺失。他引用自己出版社的情况為例,由2013至2017年,一共出版約80本實體書,以出版一本書需約30萬來計算,大部分銷量不算理想,有的只賣出幾百本,自然無法收回成本,表現出色的能賣出1萬本左右,但始終只屬極少數。

繪本變小說再變劇集

因此,他認為只有跨媒體發展,才能找到新出路。創造館現時已有數部作品售出版權以改編成影視作品,「創作出一部作品,就形同創造一個品牌,要着力發展它,才可以持續地發展」。網絡作家陳四月亦同意這個意念,他本從事平面設計,兩年前萌生寫作小說的衝動,埋首寫了一半後,就開始在網上連載。從一開始寫作時,他已希望能把作品出版成書,再以其他媒體形式去呈現主題。他一直有留意余兒的《九龍城寨》,目睹它由小說變成漫畫,將來更可拍成電影,覺得十分吸引,適逢有人向余兒推薦陳四月的作品,余兒再主動聯絡他,兩人一拍即合。跟創造館簽約半年後,陳四月的作品《輪迴交易現場》出版成實體書,銷量尚算理想,下月會再版,目前出版社正積極聯絡電影公司洽談合作事宜。

除了自家作品開花結果,陳四月也試過把作品改編,去年創造館有意把繪本食譜《男人都愛住家飯》作多方面發展,余兒邀請陳四月將其改編成小說,每一章以菜式或味道為題,在去年出版成書。實體書反應不俗,又成功出售予奇妙電視改編成電視劇,陳四月認為由香港的電視台拍成劇集,能更貼切書本內容,很期待製成品,亦希望劇集播出後,會引起觀眾對作品的注意。

陳四月已出版過兩本作品,未來希望能成為全職作家,但亦知作家在香港生存的空間不大,唯有希望自己能有更多作品,可成功改編為其他形式發展,令作品接觸更多人,或許可加深大眾對閱讀的興趣。

網上連載起步 儲人氣鋪路

近年網絡文學作品愈來愈多,但余兒觀察到市場上出現題材單一化的問題,其中以懸疑類小說最為常見,也最能「吸粉」。「這些故事放在網上連載,每次停頓時,都會設置懸念,容易吸引讀者。」此外,能夠寫作、出書的人愈來愈多,但作品水準參差,影響整體作品的文學水平。不過,余兒還是鼓勵有意寫作的人可從網上連載作品開始,累積人氣,「在網上引起關注,就會掀起熱潮,及後形成潮流,日後出版書籍或改編成其他形式時,也容易引起討論」。

文:段曉彤

圖:蘇智鑫、網上圖片、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美術/鍾錦榮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