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時分券2.0 共享自主新出路

文章日期:2018年02月25日

【明報專訊】想像一下,如果生活的社區能使用自己的社區貨幣,每個人都有機會以才能換才能,以服務換服務,實現「各盡其能、各取所需」之可能,居民之間關係密切,互相信任,這會是一幅很美的社區景象。

去年比特幣火紅,也有不少虛擬貨幣冒起,有天與友人閒聊,友人提到可否創立一種用於社區的貨幣(社幣)?市民提供服務而獲得社幣,社幣又能換取他人提供的服務,因人人專長不同,如果多人參與,可促進社區互助互惠。再想一下,想起這構思十多年前已有組織推行,這跟「時分券」性質相近。

美國、英國、台灣等地也曾推出自己的社區貨幣,香港的社區貨幣「時分券」在港發展多年,使用率不斷增長,有關組織更在計劃將之電子化。

助推動本地共享經濟

九十年代末,香港經濟低迷,失業及貧窮問題嚴重,不少灣仔居民同樣面對失業或開工不足問題,社區經濟活動的減少,亦逐漸失去以往團結社群的功能。為紓緩當時社區貧窮的問題,聖雅各福群會於二○○一年組織街坊成立「社區經濟互助計劃」,設立社區貨幣制度,以「時分券」促進區內居民服務和貨品交換,藉此重建社區經濟。

時分券以「時間」為單位,作為居民間的交易媒介,會員透過付出時間提供服務或貨品獲得時分,然後用來和其他會員或單位交換產品或服務。時至今日,不止灣仔,不同機構於天水圍、觀塘、上水等地區推行「時分計劃」,使用率持續增長。

上月,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時分平台合辦「共享時分」社區經濟互助計劃分享會,探討「時分券」的發展與未來可能性。參與者之一、經濟社會學研究者鄒崇銘認為,時分券可能是香港推動共享經濟的重要出路,「共享經濟在香港處處碰壁,由於法例對貨幣監管過時,以及香港過度規管等問題,限制了共享經濟活動的發展,例如在政府用地辦墟市未必可以用現金交易,收費民宿不合法等等。若時分券結合社會企業及不同小店,可能是推動共享經濟的重要出路」。

提倡平等 拉近人與人距離

社區貨幣的出現,與比特幣緣起相似,都是因為現時的貨幣角色與功能有不足之處,被中央體系操控,使用者無法自主。

時分券以時間作為交易媒介,精於計算的香港人,或會把正職的時薪量化,計算換取的服務或產品是否值得。「時分券」制度,提倡平等相交、社會關愛,不論你是律師還是清潔工,只要為會員工作六十分鐘,也一樣得到六十時分。聖雅各福群會服務主管彭靖珊表示,「一些非基層的街坊,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貢獻社區,他們不在意獲得多少報酬,相反,重視過程中的人情味,如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促進社區經濟 加強城市抗逆力

在香港,小店被逼遷不是新聞,各商場倒模一樣,不論衣食住行哪一方面,資本往往流向連鎖店及大財團,鄒崇銘說:「香港主流經濟模式,地產霸權當道、大集團壟斷,香港人的選擇愈來愈少,城市亦喪失了開放與多元的面貌。人人辛勤工作,掙錢供樓,大家做着相同事情,但生活不快樂,其中一個原因是生活沒有自主權和選擇權。」社區經濟未必可完全解決生計,但至少多一些可能性。

「時分券」促進區內居民服務和貨品交換,有助重建社區經濟,每一區的街坊也有自己的才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made in Hong Kong。「時分券是一種你幫我,我幫你的制度,如在社區普及流通,成為重要的社區經濟,能增強城市的抗逆力。」彭靖珊認為,除了經濟角度,對社會亦有正面影響,「資本主義下,每個人都是產業鏈中的小螺絲,人與人的關係疏離,發展社區經濟,讓人有多一種生活模式選擇。在社區自主下,人們着眼於怎樣做生產、怎樣貢獻社區、怎樣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同階層的街坊互相之間有交流」。

時分券2.0 減人手、行政成本

以往不同組織各自於不同社區推行社區貨幣,街坊僅能換取當區的服務或產品,因此選擇不多;亦因不同組織,一小時換取的時分不同,難以跨區使用。

過去半年,「時分平台」串連了天姿作圍、土作‧時分、天經地義生活館等,共同建立社區貨幣「區區通」,每月在不同地區辦「區區通墟市」,各區街坊以券換取「手掌」作交換單位,統一了兌換率(一小時=六掌),讓不同地區的產品得以交換。

現時兌換及交易過程以人手處理,涉及不少行政成本。因此,他們正研究將時分券電子化,彭靖珊表示,「希望將來可以使用QR Code,街坊用手機掃瞄QR Code,便完成交易及即時扣除時分,電子化的好處亦方便街坊瀏覽過往的交易記錄」。

未來挑戰:如何擴闊選擇?

目前時分券可以換取的東西性質相近,限制了普及性,需要更多社企、小店及會員參與,才有更多選擇。參與的組織、小店或個體戶,可針對業務性質或需要,決定時分券的用途,「例如現時我們跟農夫合作,農夫提供有機蔬菜,得到的時分券換取街坊幫手,減輕農夫工作。」不過,如何評估和釐定不同機構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鄒崇銘坦言,這將是擴大平台面對的主要挑戰。

台灣也有社區發起社區貨幣,在花園新城社區中,有居民曾推行屬於該區的「花幣」,參加者入會時在表格填上三項才能以及需要交換的才能,並繳交一百台幣,即可得到兩百分的花幣以便與他人進行交易。如要獲得更多花幣,就要自己去創造機會,能夠以物易物、以服務易服務,也能以物或服務換花幣,或混合台幣使用。據台灣「社企流」網站報道,有人提供家裏的陽台給其他人曬棉被換花幣;有吃素的香薰師想推廣吃素好處,提出吃素五天換一次香薰體驗交易;有人以自製辣椒醬換取攝影師拍人像照等,可是,最後因為社區內缺乏多樣化的參與者,很多需求沒辦法被滿足,花幣計劃暫停。不過,花幣發起者江慧儀認為,量變多時質就會改變。

當社區貨幣推行到一定規模或數量時,就能夠形成一種文化。

知多啲﹕社幣擺脫資本主義掌控?

鄒崇銘表示,「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沒有貨幣政策的自主權,不能加息控制通脹和資產價格。某程度上,現時金錢的用途已變質,並非僅作買賣交易,而是變作炒賣工具或在經濟泡沫裏被過分抬高的東西。」例如想要一底年糕,其實有很多方式換取,但在現時的經濟模式下,你首先要賺取百多元才能購買。社區貨幣的交易模式,可擺脫資本主義的掌控,不易受全球經濟牽連,強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各取所需」。

如何參加?

有興趣參與的市民可加入「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成為會員。服務一小時=六十時分。

如何賺取時分?

‧參與計劃常務小組/勞動服務

成為固定服務平台成員,如當值員或擔任其他勞動崗位

‧寄賣服務

透過地舖寄賣格出售二手物/自家手作物

‧服務交換

會員間用時分券交換技能,如工作坊,體驗分享

‧來墟擺檔

於來墟擺賣物品

時分有何用途?

‧換取有機產品

換取本地有機蔬果及產品

‧換取食物券

以時分券換取食物券,支持社區小店提供的食物

‧換取二手物品

換取社區捐贈的二手物品

‧活動/工作坊

會員透過活動工作坊,學習不同技能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每月簡介會

查詢﹕2117 5852

fb﹕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網址:come.sjs.org.hk

文//李佩雯

圖//李佩雯、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