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欄外看「南瓜」 香港如何學瀨戶內?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02日

【明報專訊】南瓜到港,影完再講。

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招牌「南瓜」真身驚現香港,事緣「藝遊維港」帶來21尊國際級雕塑,散落中西區海濱長廊金鐘段附近,免費供公眾欣賞。不少乃著名博物館珍藏,難得走進本港公共空間,到底有否引起觀眾「對話」?

黃黑色南瓜置於海濱長廊最外圍,恍如剛剛走過隨意門到來。草間彌生被稱為「怪婆婆」,自小因病而產生幻覺,稱小時曾與南瓜說話,而且繪畫密集圓點時才找到安寧。南瓜系列有多具作品,最知名的置於日本瀨戶內海直島。在港展出的並非同一個,而為Pumpkin: big(2008)。直島黃南瓜位於該島最南面堤岸,因而衍生「世界盡頭的南瓜」之名。今次主辦單位把南瓜設於海邊,遙對尖沙嘴鐘樓,產生詭異共鳴。

南瓜旁邊立着鄰居DAZE VI(2016),出自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乍看為多個小鐵盒疊高。他畢生圍繞人體雕塑創作,鍾愛石膏鑄造,不時用自己身體「起模」。2015年藝術家已跟香港開了個玩笑,把像真的雕塑置於大廈天台邊緣,令市民誤報警。作品走遍倫敦、紐約、里約熱內盧,望呈現人面對極端處境之張力。你可想像,雕塑放於街上效果很不一樣,帶出作品與場地的關係。

作品來香港,有何化學作用?策展人之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Tim Marlow進一步指出:「作品放在公園內,除了是公共空間,希望大家不只近距離欣賞,而看看與周遭市景的互動。例如《45度假山石》不上不落,斜立面向添馬公園的建築群。」

藝術眼看手勿動?

有趣的是,草間彌生的黃南瓜與直島如此密不可分,如有機會當然前往欣賞,一併感受以藝術振興老化小島,融入社區與島民,場域意義才叫「完整」。現放於維港海旁,分量難以對比,但至少能引起別一番聯想及為本港大眾增添眼福。順帶一提,政府擬計劃在西貢鹽田梓有樣學樣,參照日本在瀨戶內辦藝術祭,最快明年首季開幕。

說到近距離欣賞,有幾近,碰不碰得?展覽開幕當天即引起「影相潮」,有網民分享愛女興奮地碰着黃南瓜拍照,卻被保安緊張制止。之後更加上圍欄,視覺上頗突兀,亦引起質疑公共藝術本意的討論。其實,因應不同展覽性質、場地,草間彌生之作均有不同規則。例如青森縣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門外的廣場置有南瓜、彩色菇及狗,可供觸碰。

今次主辦單位表示部分作品基於物料、結構等原因不能觸碰,並會設置標示,另亦包括墨西哥藝術家Bosco Sodi「金石」作品Untitled(2017),本地薑曾敏富「巨型黑色腳」Before Collapse(2017)等。可是,展覽亦有藝術家作品原意就是要供公眾觸碰,如美國藝術家Hank Willis Thomas創作大對話框Ernest and Ruth(2015)供人坐,反思日常溝通失效。黃國才的Asteroids & Comets(2017)為六件金色鋼造雕塑,感受人類起源與小行星奧秘,他示範坐進內裏休憩。

公共藝術在於公共空間、作品與公眾溝通及互動,互動為外在及內在的。主辦單位特意創作幾段聲音導航,並邀請林海峰、白只、方皓玟與蕭叔叔等名人獻聲。內容有別於一般介紹,而化作短劇、歌曲播放等引發思考,實為二次創作,白只與方皓玟聲演前度戀人最為出色。聽聲、拍照、觸摸或沉默,均為感受方式。相機飽,記得問個心飽未。

藝遊維港

日期:即日至4月11日

地點:中西區海濱長廊、香港演藝學院平台、西園、香港藝術中心

查詢:www.harbourarts.hk

備註:設粵英導賞團、雕塑工作坊、導賞手機應用程式

文:劉彤茵、曾曉玲

圖:鄧宗弘、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