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黑臉琵鷺 在香港無啖好食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18日

【明報專訊】執筆之時,南生圍發生大火,現場有多處火頭,大片草地變成焦土,消防指火警起因有可疑。南生圍不止是香港人的後花園,也是雀鳥天堂,但不止一次發生可疑火災。在今次「怪火」發生前數天,愛鳥者談到后海灣水鳥數字下降,尤其黑臉琵鷺,全球數量上升,但香港的數量反而下降,認為香港只重點保育米埔自然保護區並不足夠,后海灣泥灘被忽視,附近地區包括南生圍、豐樂圍等亦飽受發展壓力,令人憂心。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自二○○三年開始黑臉琵鷺保育工作,至今十五年,不忍后海灣環境不斷變差。「人無得食有人會出聲,雀仔無啖好食,邊個幫佢哋出聲?我幫佢哋出聲」。

昔日觀鳥聖地 今天難覓鳥蹤

相約余日東訪問,他提議到尖鼻嘴。我們從深灣路俯瞰后海灣及「拉姆薩爾濕地」,然後經過尖鼻嘴警崗,在鐵閘前停下來。這段路沒甚特別,左旁是鐵絲網,右旁是大樹,前方是鐵閘,不見雀鳥,連蝴蝶也沒遇到。為何要來這裏?三十年前,他仍是初中生時,第一次參加觀鳥會的觀鳥活動便是來這裏,「當年這裏很容易看到許多種類的雀鳥,令我大開眼界」。不過,他現在已很少來這裏觀鳥,因為沒什麼收穫。

余日東自小喜愛動物,特別是雀鳥,因牠們跟其他動物不同,總是這麼近那麼遠。許多大型陸上動物,如果牠覺得有危險,離遠已經避開你,「但雀鳥不同,有時你可近距離看到牠們,牠覺得有危險才飛走,然後又再去尋找牠們的蹤影。」將興趣變為工作,未必是好事,但對喜歡生態的人來說,或者是例外。余日東大學讀生態學,碩士論文是研究黑臉琵鷺,畢業後一直從事鳥類保育及研究工作,談到雀鳥保育,心中仍有團火。

后海灣環境變差 雀鳥下降

黑臉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數量少,自九十年代開始,漸漸受到關注。二○○三年,香港觀鳥會開始對黑臉琵鷺進行普查,余日東因論文研究黑臉琵鷺,便接手這項工作。每年冬天,與義工一起數雀。

黑臉琵鷺在港數量下跌

黑臉琵鷺最大特徵,是擁有一張黑臉,鳥喙扁長,似琵琶而得名。非洲有非洲琵鷺、南北美洲有粉紅琵鷺、歐洲有白琵鷺,而黑臉琵鷺只在亞洲出現,黑臉琵鷺亦是在琵鷺屬種類之中,唯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入全球受威脅的鳥種。

普查至今十五年,黑臉琵鷺全球數量上升,反映全球共同的保育成效,消息令人鼓舞,但香港的數字卻下跌,「二○一○年,全港的黑臉琵鷺有462隻,去年下跌至375隻,今年進一步跌至約350隻」。

余日東認為,現時米埔自然保護區主要為牠們提供休息的地方,但重要的覓食地后海灣泥灘卻沒得到完善的保育,近幾年黑臉琵鷺及水鳥數字下降,估計這是原因之一。卷羽鵜鶘(別稱塘鵝),近十年絕迹后海灣,也可能與后海灣環境變差有關。

受保護濕地 有捕魚船出沒?

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一帶,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限制進入地區」,但當日我們在這區看到有一艘船艇,「今天只看到一艘,但有時是好幾艘,船上有捕魚器具,如果他們在此捕魚,會影響雀鳥覓食。」船主是否知道這區不能進入?有否取得許可證?又或是相關部門有沒有作定期巡邏?余日東抱有疑問。

我們繼續沿深灣路走到沿岸一帶,穿過農田,盡處景觀開揚,能飽覽后海灣景色,退潮時許多雀鳥在此開餐,看似沒什麼人為破壞,卻藏着隱憂。「這一帶的紅樹愈生愈多,紅樹是泥灘重要的部分,樹葉掉落,為蝦蟹提供食物。不過,這一帶的泥灘與紅樹的比例漸漸失衡,泥灘面積沒有增多,但紅樹卻不斷增加,妨礙雀鳥覓食。」他認為有關部門要適當管理。

保護河口泥灘最為重要

保育黑臉琵鷺,就需要保護牠們覓食及休息的地方。「從其分佈可知,牠們愛在河口的泥灘覓食,例如長江口、珠江口、越南紅河口、日本西部數個河口泥灘,也有黑臉琵鷺出沒。保護河口泥灘至為重要,可是,河口或一些沿海地方,往往是最快被發展的,深圳便是例子。」

只着重米埔保護區 泥灘被忽略

觀鳥朋友教路,留意鳥喙形狀和大小,便知道其覓食方式和開餐的地方。牠們的嘴型如何,食性也必如何,比人類睇相還要準。

黑臉琵鷺的嘴扁長像湯匙,反映了牠是在平坦,以及食物豐富的泥灘覓食,鳥喙才會進化成這模樣。

「米埔自然保護區的保育做得很好,給予黑臉琵鷺安全的地方休息,但牠們也要覓食,當米埔的基圍或魚塘放水,黑臉琵鷺可以開餐。但基圍及魚塘不是每天放水,而且這些地方不是牠們原始的覓食地,泥灘才是。但有沒有人提出過長遠的泥灘保育計劃?沒有!」

后海灣泥灘是黑臉琵鷺及很多雀鳥的重要覓食地,他認為沒有人在這裏做研究,也缺少宣傳,讓市民知道這一帶泥灘的重要。

后海灣泥灘被填

「泥灘受潮汐影響,潮退時是最多食物的地方,但很多時填海就會填泥灘,因為最淺水。后海灣另一旁的深圳愈來愈繁榮,現有逾1200萬人,已填了許多泥灘,香港這邊,很多人對泥灘認識不多,泥灘增多或減少也不知道。」他質疑,「是否米埔自然保護區的保育做得好,世界知名就足夠?」

香港保育守舊 有人住的地方,就不保育?

提到保育,他覺得香港的做法很守舊,一些高生態地方,保育方法通常是定為保護區,禁止人進入而已。「如果這個地方有人居住,應如何保育?還是有人住的地方,就選擇不保育?外國很多地方,當地居民會一同參與保育,這一點十分重要。外國一些高生態價值的沿海地方,居民本來以捕魚為生,將這地區適當地加入生態觀光元素,居民從別的收入來彌補減少捕魚的損失,達至雙贏局面,居民亦會更加落力保護那個地方。非洲一些地方落力保護雀鳥,有了成績和名氣,遊客會為某些雀鳥或生物遠道而來,不僅增加居民對居住地方的歸屬感,亦帶動當區經濟,但香港人沒有這種想法。假如有人有一塊地,他可能只會想到用來起樓,或賣給別人起樓。」

新界一些偏遠地方,以前覺得不會有人發展,但近幾年,以為不會發展的地方也開始發展。他說:「當周圍也在發展,保育從何談起?如何做保育?」

面對過去十年,后海灣水鳥及黑臉琵鷺數量下跌;面對后海灣環境不斷變差,「我們是否可以做些什麼?」余日東憂心地說。

湯匙嘴 還擊乏力

黑臉琵鷺體長約75至80厘米,每年三月中陸續離開越冬地(如香港),返回北方繁殖,當中限制人進入的南北韓休戰區是最大的繁殖區。約五月進入繁殖期,幼鳥出生後約35天可離巢,但仍和親鳥留在繁殖區,再過一個月才離開親鳥,獨立活動。直到十月,牠們又返回越冬地。

其嘴型扁長,覓食招數是在淺水處「渾水摸魚」,將嘴半開伸進水中左右劃撥,一邊行一邊尋找食物。不同大白鷺,鳥喙尖長,等待獵物靠近然後迅速捕食。由於牠們沒有尖嘴,難以抵禦其他動物或雀鳥攻擊,所以常集體活動,確保安全。群居另一好處,就是容易知道在哪裏覓食,看見同伴在哪裏找到食物,跟着去就對了。

香港的黑臉琵鷺,可見於米埔及后海灣、米埔自然保護區,牠們有時亦會到新田、香港濕地公園、落馬洲、南生圍等地覓食,晚上多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基圍休息。

文//李佩雯

圖//李佩雯、資料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