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頭盔睇藝展 玩轉虛擬錯覺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30日

【明報專訊】心跳加速如坐過山車,想不到看展都感受到。兩大藝術展Art Basel及Art Central均在本周開鑼,除油畫、水墨、青銅、木材等一般素材之外,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科技應用嶄露頭角。當藝術都在VR時,視與感有何反思?

周一開幕的Art Central,今年共有約一百間藝廊參加,六組裝置藝術及四組行為藝術表演。於裝置藝術部分,智利的Andrea Wolf和巴西的Karolina Ziulkoski帶來作品Future Past News(二○一六)。兩人在展場製造一個復古客廳,放置古董椅子、茶几、相架,一台「大牛龜」電視及平板電腦。電視正在播放一九三七年二戰前夕片段,利用擴增實境(AR)技術,只要把裝有應用程式的手機、平板電腦鏡頭對準「大牛龜」,畫面便自動轉換成當今社會新聞影片。

希特勒與特朗普同場

AR其實是年前大熱手機遊戲Pokémon GO所採用的技術,於手機鏡頭畫面即時增添虛擬資訊或圖案。藝術家道出以AR為媒介關鍵之處,利用科技特性來創造古今交錯感覺,非常貼題。Andrea Wolf解釋:「透過AR技術,電視及平板電腦影片是實時脗合的,我們每個畫面對照都有原因,例如當電視在放納粹希特勒片段,拍着它的iPad卻出現美國總統特朗普。作品希望思考時間過了,科技進步,連家中的模樣都不再如此,為何社會仍不斷歷史重演?」

另一邊廂位於灣仔會展的Art Basel規模較大,共有二百四十多間藝廊參加。當中想不到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亦參與了「戴頭盔」藝術實驗——虛擬實境(VR)。其作品多為與人互動,或是即場即時,最有名為一九七四年的Rhythm 0。當時她坐着,旁邊桌子放有槍、刀、花等七十多種道具,表明觀眾可向她使用任何物品,承諾不作追究。起初大家戰戰兢兢,慢慢有人剪爛其衣服,侮辱及傷害她,展示人性醜惡一面。

年過七十的Marina Abramovic嘗試創作VR作品Rising(二○一七),欲將全球暖化大議題的距離感收窄,或許她就如北極某隻下沉的白熊。她與世界首間正式VR藝廊Acute Art合作,假設VR建構一個環境讓人感身臨其境(immersive),那是否就能增加同理心(empathy),使人更易理解他者感受?製作方式是她浸入水中讓團隊拍攝及紀錄其表情變化,塑造虛擬人物。

快被淹沒 救唔救?

當你戴上VR眼罩,便會見到Marina Abramovic模樣的虛擬人物站在水缸裏,水位不停上升,慢慢蓋過其胸膛、下巴、嘴。她把手貼在水缸玻璃,請大家伸出援手救她,令人愈來愈焦急。VR有發揮作用嗎?如果你不救她,即要目睹水中掙扎苦况,VR環境確實容易令觀眾感到互動更為迫切,於「私密空間」或更放膽互動(或不互動)。藝術家亦探索身體及科技,Marina Abramovic一向以血肉之軀營造危險或互動,現化為虛擬,雖然可打破身體限制,但卻有一種冷漠,因為它始終是「公仔」。

於Art Central藝廊設展的本地畫家梁樂森作品《浮石》,一氣呵成嘗試VR、4K拍攝及3D打印。他把宣紙鋪在燈箱,下方設有4K高清鏡頭實時拍攝作畫過程。梁樂森解釋水墨本質上沒有補筆、再造的可能,此科技產物迫使他突破的不在技巧,而是心理:「畫水墨其實跟打坐很相似,打坐一開始必定有很多雜念,慢慢去除才可入定。當如此高清鏡頭拍着你,落筆一下好糾結,最難是突破自己fear zone(恐懼)。」

Cult味遊內臟 看到頭暈

兩個展場裏還有著名印裔英籍雕塑家Anish Kapoor、德國年輕藝術家Timur Si-Qin用上VR創作。前者作品Into Yourself, Fall,內容是跌進人體內,畫面穿梭內臟,甚有「Cult味」;後者則在亞利桑那州自然地景緩緩升起,飛馳沙漠,與New Age概念有莫大呼應。兩者均有共通點:離心力,記者看了一陣子即力有不逮頭暈,難以感受宇宙及人體奧妙。

無可置疑,如果想作品有離心力,VR是好媒介。原理就似有名心理學實驗Rubber Hand Illusion(橡膠手錯覺),試驗者請參加者把左手放在桌上,旁邊放置一隻假手,然後用兩個掃子分別掃真手及假手,突然用硬物襲擊假手,參加者千鈞一髮都會把真手縮起來。即是明明是眼睛接收信息,卻創造了錯覺。進一步舉例,商家早已察覺VR的感官優勢並應用於色情影片上,有關學術發表亦傾巢而出。回看新科技與藝術愈行愈緊密,不「為了VR而VR」是藝術家注重一環,處理創作、理解、感知等互動。

■Art Basel 2018

日期:今明兩天

門票:$4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查詢:www.artbasel.com/hong-kong

■Art Central 2018

日期:即日至4月1日

門票:$300

地點:中環龍和道9號海濱活動空間

查詢:artcentralhongkong.com

文:劉彤茵

圖: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