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側看游牧生活轉型 青藏高原上打籃球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30日

【明報專訊】比賽前,先入寺廟,僧侶念經祈求保佑。於甘肅省南部青藏高原村子,一個美國人天天教前牧民打籃球,認真準備區域大賽。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導演楊紫燁前往當地拍攝並製作《仁多瑪》,側看游牧與現代化衝擊。

導演楊紫燁新作

「高原村民好喜歡打籃球,我駕車四處兜,不時見到一些簡陋球場,可能只有半場或泥濘。」楊紫燁二○一二年獲邀到青藏高原拍攝短片,發現當地籃球熱,不少人更愛看NBA直播。她認識到當地可持續發展社企「諾樂工坊」,與創辦人德清雅詩保持聯繫。過了約四年,楊紫燁重遊探訪時突然在籃球場見到一個外國人帶領練習——比利約翰遜(Bill)。

美國籃球癡任教練

Bill是個「籃球癡」,曾任麻省理工工程系男子籃球隊副教練,熱愛到大陸、尼泊爾教導少數民族。原來他正正看了楊紫燁數年前的短片,內有些拍到球場的鏡頭,立即下定決心要來。他目前在諾樂男子籃球隊擔任教練,更促成首次區域大賽。當中勁旅竟是僧侶隊,即是全隊喇嘛,打球時才換上球衣。楊紫燁說:「村民只是喜歡拍吓投吓,沒什麼隊形策略。他們習慣了一個人守一群羊,較寂寞,不太跟其他人合作。球隊練着練着,學懂傳球,就勁很多。」

一個異鄉人闖進,大家不會避忌嗎?楊紫燁指:「Bill不知幾受歡迎,不時被請去剪綵。因為他來到一天到晚都掛着打波,沒什麼害似的。而且他入鄉隨俗,比賽前要入廟拜拜,他又跟着去。」除此之外,大賽前藏民特意舉行傳統「箭禮」,每戶派男丁驅馬上海拔四千米高山「插旗」,並請僧人念經,女人不能去,因此拍攝時楊紫燁只派了男攝影師前往。

騎電單車趕羊

諾樂男子籃球隊隊員多是諾樂工坊員工,當中有些是前僧人、前染匠、前牧民。受近二十年氣候問題影響,草原質素下降,加上地區建成寄宿學校,男童規定上學,疏於幫忙養牧,缺乏技巧,游牧家庭不斷減少。諾樂工坊創立於二○○六年,於村落提供可持續就業機會,令村民不用離鄉背井到城鎮打工。他們手作紡織圍巾,更成功出口法國。

「見到牧民騎電單車去趕羊,嘩幾型,但又好驚訝。原來因為近年養馬成本上漲不少。」楊紫燁說。

我們看牧民有點過分浪漫,片中記錄牧民一年要遷移四次,帶着家當及牲畜走,婦女凌晨三時起牀工作,需花大量人力物力。楊紫燁希望作品帶出平衡漸進的現代化,或有助保留牧民文化:「不如我們說『轉型』吧,片中有些家庭三個小朋友都不當牧民,那麼誰幫年老的爸爸?例如德清丈夫成立了一個合作社,組合十九個家庭牧場,分享資源及護理方法。」

爭取固定場地播紀錄片

有別於運動片常見手法,《仁多瑪》借籃球作切入點看文化、看變遷。楊紫燁對上一部作品為《爭氣》(二○一四年),反思本港教育問題;而奧斯卡得獎作品是《潁州的孩子》(二○○六年)。一直醉心紀錄片,她帶頭成立香港紀錄片拓展計劃,三年來共為十多個紀錄片導演提供資金贊助及指導,包括馬兆姻、陳梓桓。她認為政府推動不足,本月上旬首次發信予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四大建議,包括設立恆常場地播放紀錄片,電影發展基金資助應包含紀錄片等。

楊紫燁重申把紀錄片排除在外不合時宜:「我們日前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合作舉行大師班,德國導演華納荷索(Werner Herzog)說I make films, is not documentary or film。即是對他來說沒有紀錄片及電影之分,紀錄片都是電影,同要說好一個故事。」

「你看油麻地電影中心開了二十多年,培養一班愛看文藝片的影迷。我提出有固定場地,可能一星期一次全日放紀錄片,已經好幫到手。之前有聽市民說,想看看可是找不到場次。」楊紫燁指日前收到林鄭月娥秘書回信,表示交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跟進。(《仁多瑪》中將邀請諾樂隊伍將來港參加友誼賽,電影現正尋求合作放映,查詢:ritomamovie.com

文:劉彤茵

圖: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