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內部銷售 育成牛牛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1日

【明報專訊】香港地的問題都是千篇一律,重複經年,譬如最近因為黃子華、五月天、久石讓等大型表演一票難求,大家又重提黃牛之患。

翻查「黃牛」一詞,出自中國20世紀的上海,因票販子們聯群搶購票常「有如黃牛群之騷動」,故曰黃牛或黃牛黨,意指一班壟斷限量商品以圖利的仲介人,但如果一路往前追溯,戰國呂不韋當年已有「奇貨可居」之說,歷史上深諳黃牛之道的例子大有人在。

售票比例5:5變8:2 一票難求

香港的大型表演門票自然也是「奇貨」,即使大型表演場地如紅館(香港體育館),最多也只能提供一萬零五百個固定坐位,假設有一個演唱會全香港人也想看,歌星也要開足七百多場才能滿足所有人期望,還未計外來粉絲遊客,門票自然求過於供過,不過真正造成門票囤積居奇的,是演唱會的「售票比例」。

八成內銷的「平衡銷票策略」

有購買演唱會門票經驗的人都知道,往往到實體賣票處購票時,會發現座位表上大部分的位置,早已被劃成一塊塊黑色,被主辦單位扣起作內部銷售,網上稱呼這些為「絕望座位表」,而炒賣經由內部銷售得來的門票,一律稱之為「黑牛」飛。

根據康文署提供的資料,現時其轄下場地租用人主辦的節目門票,內銷的表例不得超過總座位數的49%,不過,有關政策自二○○一年起更改,容許紅館及伊利沙伯體育館將內銷表例提高至不多於總座位數80%。

二○一五年,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曾書面質問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有關安排,當時曾德成書面回覆,說紅館和伊館的內銷門票上限,「平衡了租用人在銷票策略上的需要,同時亦確保有一定數目的門票通過城市售票網供市民選購」,那到底這八成用作「平衡銷票策略」的門票哪裏去,如何變成抬價幾倍的黑牛飛?

內部飛送老闆 員工訂飛炒

熟悉本地演唱會運作的W說,只要看一看海報底部的蠅頭小字和不同的機構水印,便會知道一個大型演唱會需要應酬多少個不同的持份者。

單是主辦機構已經有好幾個,有時候還牽涉更多的協辦機構,這一部分的公司基本上是整個演唱會的「老闆」,負責出資籌辦整個演唱會,因此公司行政級別的高層員工,通常會收到最靚位置的免費門票,有去開演唱會的讀者,常看到最前排位置有靚位無人坐的光景,很大機會便是來自這些貴人善忘的高層人員。

一個演唱會要辦得成功,口碑是最重要,因此表演單位除了會出席不同電子媒體的節目宣傳外,還會向這些節目的主持人送上免費門票,讓他們可以在節目上分享觀後感想,W也是其一,說自己「睇騷從來唔使錢」,情况跟一些影評人經常會收到電影首映禮、試映場的門票一樣。

這些電子媒體,有時會成為演唱會的「媒體伙伴」,以合作形式幫演唱會專攻宣傳,作為其中一項互惠互利的條件,演唱會甚至會讓電子媒體公司的員工內部訂購門票,除此之外,還有主辦/協辦機構、贊助商、製作單位的員工,即使是本身工作與演唱會「零」關係的人,也有可能在公司電郵中收到「員工可優先內部訂購」的通知,這些也許便是坊間有些人所謂有「內部訂飛渠道」的由來。

W說,有時自己收到飛,假如差價很高,也情願會賣出去,何况上述其他例子?一間贊助了鄭秀文演唱會的信用卡公司,未必個個員工都是鄭秀文的粉絲,但既然外邊有價有市,有票,點解唔訂?

炒賣犯法 康文署場地騷除外

更何况現行的法例下,抬價轉售不一定犯法。根據現時《公眾娛樂場所條例》,任何人以超過活動舉辦機構所定的票價售賣或要約出售,展示或管有活動門票以供出售,即屬違法,一經定罪可處罰款二千元,不過只限於「獲發牌照的公眾娛樂場所」,並不包括康文署轄下場地如紅館、大球場和伊館,加上現時到處充斥如Stubhub等方便快捷的放飛平台,只要能夠成功獲得特定的「內部訂飛渠道」,根本是無風險的包賺生意。

公開發售 撳爛F5亦無用

一般市民不想買黑牛,但剩下兩成公開發售的門票,又要面臨黃牛夾擊。近日的黃子華棟篤笑的搶飛事件中,不少人投訴由朝到晚也無法登入網站,有人認為是網上黃牛黨利用「機械人程式」,俗稱「Bot」,重複登入導致網站塞爆癱瘓。事實上,利用「Bot」來炒賣不是新鮮事,以往大型運動品牌推出新波鞋、或蘋果推出新iPhone,一樣有人利用「Bot」搶購。

僅容二千人買 售票網癱瘓

「凡是一些程式自動化做一些工作,也可以叫『Bot』,譬如今次講的撳掣買飛,識寫程式的人大致上都會了解,不是rocket science。」但無線科技商會執行委員、innopage創辦人李勁華認為,將賣飛網站擠提歸咎於程式,是捉錯用神﹕「擠塞與個『Bot』完全無關,你用人手按F5,跟用電腦幫你自動按F5,都是也是按F5,一樣要等系統回應;擠塞是因為他的系統不濟,個capacity不夠。」

黃子華事件中,售票網站AEG由專門為信用卡預售門票的私人公司營運,系統效能如何不得而知,而且也屬於私營服務,難以用公眾利益的視點去批評監察。但到真正公開發售時,門票由康文署委聘的「購票通」所營運的城市電腦售票網系統負責,卻是另一回事。

二○一五年香港對中國的世界盃外圍賽,「購票通」便因為大量人買飛而癱瘓,原來在此之前,系統只能夠同時容納200名用戶,即使一直到二○一四年更新合約時,「購票通」將系統升級增大十倍,也即不過是最多同時容納二千人在網上購票。

「二千人在電腦世界簡單是微型數字。」李勁華說,售票系統的確可以增加硬件,提升容量,這是基本﹕「但問題是無論你的機件如何完善,最關鍵是軟件如何寫,有沒有善用到硬件的資源。」而現實正正是沒有,現時坊間大部分的售票系統,沒有考慮過一旦出現系統無法負荷的人流量時如何處理,以至每次搶購潮出現時,大家只能夠對着「無法登入」、「系統繁忙」的畫面不斷按F5,無論你是一般人還是黃牛。

抽籤、排隊系統 改機制控人流

「但你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渣打馬拉松,今年和去年轉了安排,要抽籤,但再之前,曾經用過一個排隊系統。」假設早上九點鐘開始登記,當進入網站,需先在一個排隊的頁面上等候,上面顯示你的輪候位置﹕「然後一路倒數,輪到你時便可以登入報名。起碼有得排,現在是無得畀你排,只告訴你,入不到,好忙,但其實系統上可以做到人流控制。」

當然不是所有人也有奢侈的時間,可以在電腦旁等候一個小時,也有人提倡採取抽籤制,譬如近日加場的久石讓音樂會,但對於沒有籤運,但願意以時間和毅力求取一票的朋友,又可能寧願排隊,或者採取混合發售模式也可以是一種出路?這些具是售票機制上可以花心思完善的地方。

政府推數碼ID 實名制有得諗?

至於因炒飛事件引伸的門票實名制討論,過往官方推搪是「會涉及敏感個人資料需考慮公眾看法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方保僑便建議,既然未來政府推出的「數碼個人身分」(eID),希望市民可以藉單一身分認證,進行政府及商業網上交易,甚至買樓簽契,那購買文娛活動門票又是否可行?不過門票實名制「有辣有唔辣」,臨時公司要加班想將門票讓給朋友也不可以,你又是否願意冒這個風險?

文//梁仲禮

圖//網上圖片

編輯//林信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