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蘭小鎮 兩年一度收成節 跺葡萄大戰「香港腳」勝利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3日

【明報專訊】有些地方,寂寂無聞,但每隔一段時間,就大紅大紫人氣急升。

斯坦索普(Stanthorpe),一個位於昆士蘭省東南部的小鎮,人口約5000,你、我、其他人都或許對它聞所未聞,畢竟大家對昆士蘭的認識來來去去都是開恩茲、黃金海岸、布里斯班。不過,每兩年一度、為期10天的Stanthorpe Apple & Grape Harvest Festival(斯坦索普蘋果及葡萄收成節),能吸引6萬人——即是全鎮人口的12倍——前往觀光,當中包括了我。

美食工藝花車巡遊 節目豐富

收成當然在秋天,現在適逢澳洲秋季,斯坦索普的收成節正是2月23日至3月4日,其間有林林總總的活動,包括農產品展、美食大匯、工藝市集、花園觀光、餐酒課程、街頭表演、音樂晚會、騎術示範、批蘋果競賽等等,迎合不同年齡和喜好人士,務求做到應有盡有人人開心。

最受矚目的項目,大概是3月3日的花車大巡遊和跺葡萄大賽。前者由市長主持啟動禮,海陸軍、中小學、各大社團盡出,不用蛇齋餅糉,參加者都全力演出,因為對自家小鎮的愛是發自內心,把活動做好只視為己任。

至於後者,有消息指歡迎剛好來訪該鎮的香港傳媒參加,名額只得兩個,我和另一女記者同時舉手。那名女記者純粹責任在身需要報道?或是自己都貪玩?我不知道,倒很清楚我參加是為了得到跺葡萄的快感——是的,單是幻想赤腳跺着葡萄,我已經腎上腺素飈高。

古時要釀葡萄酒,真的由全身赤裸的工人以雙腳跺出葡萄汁,這種做法在現世社會已絕種了,只能在喜慶節日以懷舊遊戲方式重生。我以為我是永遠沒法試試,既然今次難得可以一嘗古法(但又不必全身赤裸),當然要飛撲出去體驗一下,否則都不知今世、下世甚至下下世再有沒有這種「一期一會」的機會。

因為跺葡萄比賽能夠吸引眼球,所以主辦單位特別邀得電視名人、電台主持、運動明星等參加以增加曝光,加上本地市民和香港兩個傳媒人,總共廿多人,要分為前後兩輪作賽,每兩人一組跺葡萄,最先把跺出的葡萄汁填滿連貫的容器,便是勝利。

我還以為本地市民反應踴躍,怎料熱情只限於旁觀拍掌的層面,其中一名參加市民說:「其實不是有太多人想參加。」都明白,此節慶活動由1966年起已舉行了半個世紀,區區5000市民,想玩的都玩過再玩過,總不能在葡萄堆中無限loop,我們香港兩人組頓成兩股清泉,至少我本人是這樣認為啦。

第一輪比賽,該女記者被安排與足球明星拍檔,有「摩打腳」果然如有神助順利勝出!第二輪由我出場,被編入和中女市民合作,我不禁懷疑:「我能贏嗎?夠實力嗎?」想不到中女好搏,加上我的「香港腳」也不弱,合力以最快速度奪得第二輪的冠軍,Yeah!

勝出比賽換來一身葡萄汁

必須承認我對活動有點點誤解,滿以為沒有獎牌也有禮物,然後在一剎間,被「酸葡萄」的落敗者擲得全身葡萄渣和葡萄汁!我不甘後人全面反擊,在旁的裁判伯伯也遭波及,半分鐘內人人都染成紫藍色,頭髮和T恤皆散發無比芳香,人生從未如此juicy過,好狼狽,但好爽、好癲又好情緒高漲。

裁判拿着咪高峰問我得獎感受,我說:「第一輪和第二輪比賽都有香港人勝出,證明香港人是最強的!」話語才跳出嘴巴,我就醒覺失言。我立即補充:「但最重要是跺葡萄真好玩!」裁判一邊打眼色一邊再問我:「你最喜歡昆士蘭什麼?」我趕快回答:「處處我都喜歡,斯坦索普卻是最棒的!」然後匆匆下台……被勝利high昏頭腦的人實在不應當眾發表講話。

修道院改建酒店 如貴族大宅

可惜節慶期間遊人真的太多,只能在鎮外找住宿,45分鐘車程以外就有Abbey of The Roses,有點像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的貴族大宅,建於1891年,顧名思義是修道院,全盛時期有23名修女及60名女孩入住,後來改建為酒店,內有優雅的用膳廳、小教堂和14間客房。入住此處,我終於可以好好洗掉身上的葡萄味和疲累氣,當一個莊園的貴族,在水晶燈大廳享用晚餐……

■Stanthorpe Apple & Grape Harvest Festival

日期:兩年一度秋季收成期

網址:www.appleandgrape.org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可自行辦理電子簽證(www.eta.immi.gov.au),BNO須透過旅行社或航空公司辦理

機票:香港航空前往黃金海岸或開恩茲,一星期6班機,經濟客艙4625港元起,商務客艙14,980港元起(www.hongkongairlines.com

住宿:Abbey of The Roses大宅式酒店,連早餐由1360港元起(www.abbeyoftheroses.com

旅遊資料:www.queensland.com

文、圖:陳俊偉(facebook.com/chanchunwaiwai

編輯:林曉慧

電郵:trave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