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龍窰在大灣區篇(上)碩果僅存活古蹟 如何保育?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關注團體發起網上聯署及記者會,反對政府提出新建議的屯門分區規劃大綱草圖,以保護位於青山本港唯一現存的「龍窰」及附近土地。政府提出把屯門區5幅土地改劃成高密度住宅,其中第39區的土地,毗鄰青山龍窰,另外,還有扶康會柔莊之家及已空置的培愛學校校舍,將會改劃為公營房屋等用地。

由於屯門青山龍窰平日不對公眾開放,自1980年代初龍窰停燒後,鮮再有傳媒報道,因此公眾對其文物價值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了解不多。筆者近年得到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資助,進行《香港傳統陶瓷工藝個案研究》,有機會考察屯門青山龍窰、做口述訪問及蒐集文獻資料。現仍在研究中,本文分兩期綜述4點屯門青山龍窰久被忽略的文物價值。並從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視角,提出屯門青山龍窰可持續發展的願景,特別是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委員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在2011年巴黎會議「文化遺產﹕作為發展的推動者」(Heritage as a driver for development)所提出的理念與實踐方法。

見證香港工業及城市發展

屯門青山有豐富陶土可作製磚或陶器原料,加上位置偏遠,租金廉宜,自二十世紀初期,吸引不少大型建材公司如青山陶業有限公司及其前身真光陶廠、南華磚廠及後來的建生磚廠到青山新墟一帶設廠,為本地以至海外提供建材及陶瓷產品,並製造大量就業機會給當區居民,屯門青山逐步發展為香港建材及陶瓷工業重鎮,在五十年代成立港九磚瓦陶瓷職工會,會址設於屯門青山,會員人數曾逾三千。在屯門青山從事建材及陶瓷工業的名人不少,其中以李應生先生最為人稱道。

南來名師在此供職

李應生,生於十九世紀末,卒於1971年,番禺人,曾赴法留學,後到上海經營珠寶生意。1926年,他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合辦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培養電影人才。1931年來港,獨資在屯門青山新墟興建建生磚廠,首創使用現代化長窰制磚,每天生產約二萬磚塊。建生磚廠曾是香港重要建築磚料供應商,舊中國銀行大廈、滙豐銀行高級職員宿舍、廣華醫院護士宿舍及香港官立鄉師同學會學校(今屯門鄉師自然學校)校舍等港九新界皆有使用建生磚廠磚作和琉璃瓦等作主要建材。其致力研發新建材及提高產品質素及技術,1955年建生磚廠的抗酸水垌(水管)榮獲香港工展會「香港工業新產品獎」(回歸後改稱為「香港工業獎」)。李應生亦是香港東華三院主席(1952至1953年)及總理,中華廠商聯合會理事及建造商會職員會理事。建生磚廠除了生產建材外,還承辦製作各式仿古陶瓷,當時南來的陶瓷名師多曾在建生磚廠工作,如江西景德鎮師傅(即後來鯉魚門萬機陶瓷廠廠長)曹明鑾,負責製作仿古瓷,還有一批石灣陶師如梁森(即後來屯門青山龍窰工合陶瓷廠負責人)及黎潮(著名石灣陶人黎道生之子,後在青山築窰製作石灣陶塑)等,生產石灣陶塑及日用陶等產品,銷售本地及海外市場。今青山龍窰還保留建生磚廠及青山陶業有限公司一些磚製品及模製工具。

始於四十年代 陶瓷廠百花齊放

青山龍窰原為開平人司徒怒濤於1940年代建廠興建,名為中國陶業公司,1950年代,梁森離開了建生磚廠後接手,改名為工合陶瓷廠,專門生產石灣日用陶產品。按香港石灣陶藝家何秉聰先生記述,屯門青山一帶有大大小小的陶瓷廠,如幸福陶瓷廠、聯誼軒瓷廠、陶星瓷廠、任合陶瓷廠、劉嘉陶廠、偉明陶瓷廠、麒麟圍陶廠、利源電瓷廠及黃家圍藍氏作坊等,百花齊放,生產日用及藝術陶瓷,滿足本地及海外市場需求。當時工合陶瓷廠的規模屬作坊式經營,由窰主統一主理,生產人員組合為陶師、學徒及雜工等組成,窰主及生產人員是以合作形式分工生產,故起名「工合」(工人合作的意思),人數全盛時期約十多人。隨着屯門新市鎮發展,可見證香港建築及陶瓷手工業發展的文化遺產寥寥無幾,青山龍窰及其周邊遺蹟是至今碩果僅存的活古蹟。

亞洲特有 保存良好

龍窰是亞洲特有的陶瓷產業建築物,其依山而建,以土磚砌成的長條形窰爐,用木柴為燃料,周邊林木為天然屏障,構成獨有的陶瓷產業自然與人文生態景觀。屯門青山龍窰是香港現存唯一具完整結構,包括窰頭、窰室、窰頂及煙囪的龍窰,窰體長30至40米,窰牀傾斜20度,共有兩個窰門用以安置各陶瓷坯件入窰,並疊放在窰牀上。窰頂呈半圓拱形,每隔約40至60厘米橫開5孔作投柴孔。通過窰頭前或兩側的通風口及火門控制空氣流向和窰內火焰氣氛。龍窰需要大量木柴作燃料,因此柴枝通常堆放在窰身兩側,以方便加柴。

列三級建築 80年代倡改博物館

參考古物諮詢委員會記錄,屯門青山龍窰建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停止生產(古物諮詢委員會AAB/29/2013-14 會議記錄54-56項)。它是極少數建於1800年後,同時被列入歷史建築(三級)及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之地點。翻查政府檔案記錄,屯門青山龍窰是在1982年為古物古蹟辦事處所記錄(部分經古物諮詢委員會考慮)的歷史建築物、建造物及遺址,並宣布列為認定古蹟(古物諮詢委員會1982年年報,第25項m)。1980年代歷史建築物並沒有今天的歷史建築分三級的評級制度,只會分為「法定古蹟」及「認定古蹟」兩類。換句話說,屯門青山龍窰被列入「認定古蹟」後,政府已確定並認識到其文物價值的重要性。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首任執行秘書白爾德(Soloman Bard)醫生所編著的《香港文物志》(1991年)有這樣的記錄﹕「直至現時為止,它仍是本地所見這類窰的唯一例子,而鄰近地區可能也沒有相同的陶窰」。八十年代,他提出把此龍窰發展為生活博物館,後歷經三十多載,區域市政局已解散多時,博物館的籌建計劃仍未見落實。

周邊遺蹟完整 緊扣廣東一帶陶窰史

曾作全台灣陶窰普查,並出版《臺灣的蛇窰》等著作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盧泰康教授,上年底曾與筆者一同考察屯門青山龍窰,他對青山龍窰有以下評價:「位於屯門的青山龍窰,香港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中國龍窰文化遺產,其窰爐結構與周邊附屬遺蹟極為珍貴,密切聯繫了廣東、福建、台灣之陶窰發展史」。除了現存龍窰結構外,龍窰周邊還保存了整套陶瓷生產遺蹟包括沉泥池、蓄泥池以過濾陶泥、水井、大樹下數個陶廢品堆積遺蹟、壓模操作間及配釉區間等,並在空地堆放陶瓷模具,保存情况完整及良好,其所展現自然與人文結合的陶瓷生態景觀,在港澳地區甚為罕見。

考慮陶窰業特性 連帶生態景觀保存

值得注意的是,龍窰與一般我們熟悉的當代建築物最大不同的地方包括﹕1.建築物料﹕主要使用土磚,這和使用石質及鋼筋水泥的官商民用多層建築物不同,物料較為脆弱,窰頂承重力較差。2.窰爐結構﹕匠人以代代相傳或師徒制的傳統構築技術依山勢建窰,兩側以土磚或山泥作護窰牆,窰腔內中空。自1980年代,屯門青山龍窰被列入「認定古蹟」後,相關政府部門十分重視龍窰的結構性保育。翻查1986至1987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報告書,曾記載「屯門龍窰的緊急修補工程在1986年颱風季節前完成,以防其被颱風破壞」(古物諮詢委員會1986至1987年報告書,第41項d)。可見,龍窰結構及周邊遺蹟的保存及空間利用,與一般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情况不同,必須從手工業建築遺產的產業特性及生態景觀作周全規劃。(下期續)

文//黃慧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圖//黃慧怡

編輯//林信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